一日,莫正卿唤杨镇去书房。杨镇低头跟着小厮走,一路过来不敢斜眼乱看。无独有偶,莫四娘去找她亲兄弟,远远地看到了杨镇。
此前,来莫家给她提亲的,都是歪瓜裂枣。她头一回见这么俊俏的少年郎。
莫四娘心里砰砰直跳,她记得姨娘说过,杨镇出身小吏之家,因父亲救了祖父,才得以到莫家附学。杨家条件一般,但莫欺少年穷,他读书好,焉知以后会差?
莫四娘夜里翻来覆去,她仔细想着姨娘跟她说的每一句话。
秦氏也不给女儿留面子了,你都14了,又是庶女,还想要王孙公子不成?杨家小子再差,难道会比之前那些来求亲的差?至于杨家家穷,这个你担心什么。杨家就一个寡母,妹妹很快就出门了。你阿爹这些年打理庶务,还能亏了你的嫁妆?你手里捏着嫁妆,杨家还敢跟你翻天?就算杨镇将来飞黄腾达了,那也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了,你多生几个儿子傍身,到时候就算他看不上你,还能休了你不成?大不了,多给他纳几个妾就是了。
第二日,秦氏又来问女儿。莫四娘红着脸你不说话,秦氏问丫鬟,才知道女儿昨儿偶遇过杨镇,见女儿这个样子,秦氏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除了莫四娘,秦氏还有个儿子。能在莫家后院生一子一女,她也是有些手段的。强行让杨家去退亲肯定是不行的,莫太太知道了,也不会饶了她。秦氏眼睛骨碌碌几下,就想出个好主意。
秦氏叫了自己的心腹陶嬷嬷,带两个心腹丫头,备齐了礼去了杨家。
陈氏还沉浸在儿子中榜的好消息中,见莫家来人,她忙起身迎接。眼见是个陌生的嬷嬷她,心里纳闷。
“不知这位嬷嬷是?”
陶嬷嬷笑道:“我是二房陶嬷嬷,因赵嬷嬷今儿有事,我来看看杨太太。”
陈氏知道儿子一直多得莫二爷照看,见她是二房人,端茶倒水,异常热情。
陈氏小心翼翼试探陶嬷嬷:“不知嬷嬷今日来所为何事?”
陶嬷嬷笑眯眯的:“就是来看看杨太太,镇哥儿出息,杨太太有福了。这么出息的哥儿,就是配个大家闺秀,也是使得的。”
陈氏笑道:“嬷嬷夸赞了,犬子岂能配大家闺秀。”
陶嬷嬷假装不知杨镇定过亲:“杨太太谦虚了,京畿之地,卧虎藏龙,科举比别处都难。镇哥儿能中前十,比我家大爷当年考的还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