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这边,家里第一次出了个读书人,且名次还不低,吴氏喜不自禁,也给报喜的衙役们打发了厚厚的喜钱,预备请酒席庆贺。
赵书良回来后,听说了李家二郎和杨镇的名次,他对小儿子说:“你明儿再去李家看看,李家若请酒席,咱家就请,李家不请,咱家也不请,没得显得轻浮。”
吴氏顿时也清醒过来,科举多难考她是知道的,这才是第一关呢,若大张旗鼓的,后面岂不是给儿子压力。她也道:“你阿爹说的对,阿娘一时太高兴,没想到这些,还是你阿爹想得周到。”
赵书良被自家婆娘拍了马匹,仍旧一幅宠辱不惊的样子,再次叮嘱小儿子:“你去李家,要像往常一样,莫因为自己过了县试就轻了骨头。轮起来,你能过,李家也是有功劳的。”
夜里,赵家夫妇二人商议,该给二郎去李家提亲了,再不提,要被别人抢先了。
赵世简当然不知道父母要给他提亲,第二日,他仍旧高高兴兴去了李家,还把慧娘也带去了。
李家众人很亲热地招待了他们兄妹二人,张氏和肖氏见到他,更是欢喜。
就在赵李两家欢欣的时候,杨镇在莫家,也受到了比以往更强的关注。
莫家学堂十几个人,只有两个上榜了,另一个只挂了榜尾,且年龄比杨镇还大几岁。
莫太太听说后,更加喜爱杨镇。
话说莫二爷夜里回二房,与妻妾说起此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莫二爷有一庶女,名唤莺娘,在家排行第四,幼时因一场高烧,耳朵烧坏了,再听不见话,日常有个丫鬟专门在她身边跟她打手势,时间久了她也不大说话,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出去见人,都14了,还没说亲。好一些的人家看不上她,差一些的人家莫家看不上。
也曾有人家给莫四娘提过亲,不是浪荡纨绔子弟就是身体有毛病的。莫四娘被人嘲笑,愈加不愿意屈就,发誓定要嫁个有前程的。可那有前程的子弟,谁愿意要个聋子呢。
莫四娘是庶出,她姨娘秦氏急得要上吊。听说杨镇小小年纪颇为优秀,且县试中了前十名,比莫大爷当年的名次还好。
秦氏找机会看过杨镇,觉得这少年郎虽家世一般,却文采风流。定过亲怕什么?那小门小户的女娘,打发几两银子,还敢不从?
秦氏看过杨镇后,暗自去找莫四娘。把丫鬟打发出去,秦氏用手比划着和女儿谈事情。莫四娘听到杨镇的条件,也有些心动。再听说杨镇定过亲,她立即又不肯了,她堂堂大理寺正卿的孙女,难道要和名女争未婚夫不成。秦氏拍着胸脯告诉女儿,放心吧,她定能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