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应对之法

“此举甚好!”

几位大臣听完刘羡之的建言之后,发出了几声赞叹。

目前长安的粮价上涨了两倍,这样的奖励可谓非常诱人。

李隆基点了点头,“对于刘羡之所言,众卿以为如何?”

众臣皆以为然,户部侍郎提出了一些合理补充。

李隆基与众臣商议之后皆一一准予,他轻轻嗯了一声,像是做出了决定,“太子,此事就由你来负责,漕运那边也不能松懈,要加快工期的进度。”

李亨道:“儿臣遵旨。”

李林甫的眼神低垂,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忌之色。

在李林甫的眼中,刘羡之是一个懂得识时务的人,其对于两个派别的暧昧李林甫早已经不奇怪了,但是不知为什么对于刘羡之今天的表现李林甫感受到了一种威胁。

李隆基对括户一事中李亨的表现比较满意,在括户一事中稳扎稳打,从大局出发,几项举措也颇有成效,切合实际,并且李亨为人也比较恭顺谦和,做事情秉节持重,作为父亲,李隆基对李亨的谦和为人,持重行事的作风很欣赏,对李亨也充满了信心,因此将运粮交给太子,便是对李亨的一种信任。

楼兰兵变之后,长安全城戒备。

皇宫的守卫也增加了一倍。

禁军每天对长安各街道进行巡视。

李隆基为帝三十多年,自从扶龙山庄事件之后,便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维护皇权,用权谋制衡朝中派系,而对于处理国政,李隆基对于朝中大臣的建言也会思虑是否其中有其他的利益关系,在处理国政的人选上也会反复思虑,而自从李亨成为太子之后,李隆基在处理国政方面给与了更多的信任,这是李隆基在扶龙山庄一案之后未曾有过的举动,而李亨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令李隆基失望。

接下来的几日,李亨组织东宫人手,一面忙于陆路运输,一面抢修漕运。

陆路上鼓励运粮,对其他货物收取原来两倍的税费,果然收效甚佳,由于朝廷的政令,潼关道上十有八九皆是运粮的马车,因此朝廷不用在收取课税上花时间,经过查验之后皆是迅速通过,因此陆路通行效率大增,每日输入长安的粮食也大增,经过统计,五天来进入长安的粮食总共有六万三千石,虽然粮草供应仍不算充裕,但是毕竟解了当前的燃眉之急,长安的粮价开始回落。

为了进一步加紧工期,早日修复漕运,李亨抽掉了一部分禁军,虽然士兵和民夫不停的赶工,但是长安一直阴雨连绵,缺口水流很急,填补的难度很大,进展仍然要比预想中的慢。

禁军每天都会例行巡视,并没有发生其他的突发状况。

李亨开始施行限量令,规定了每人口粮的数量,限粮令一出,使得长安的粮食供应满足基本需求,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要复杂的多。

长安有五个县,因为从洛阳运来的粮食是优先供给长安,加之皇亲国戚的特殊要求,供应周边县域的粮食便比计划中的大大减少,李亨也知道长安的用量会占据很大一部分,但是等到房将粮草供给统计出来的数字拿来的时候,李亨大吃一惊,他发现长安用粮占据了供给粮食的十之有八,也就是说分到三个大县老板姓手中的粮食只有一万两千石,这样老百姓能够吃得饱吗?于是他决定亲自和房去长安县视察民情。

李亨和房微服私访坐着马车离开了长安城,马车行驶了大概一个时辰的距离,便来到了长安县的一个村落,两人走下马车,看了看村落周围的农田,远处农夫们进行着劳作,但是相比去年,劳作的农夫要少很多,李亨迈步向前方的村落走去。

李亨来到了一家农户的门前,门半开着,李亨敲了敲门。

“是谁呀?”传来一个老婆婆沙哑的声音。

这时走出来一个中年妇人,长得慈眉善目,只是神情看起来有一些疲累,她打量了李亨一眼,李亨虽然今日简装微服私访,但是气度不凡,“这位官人是要找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