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六十三章 原因

一件被主人喜爱的古董,自收入囊中开始,不离不弃,正常的情况下,要等主人辞世之后,才有机会重现古玩市场。

有不少文明发达的国家,古董收藏传统一直延绵不断。

在市场上以“代”为周期的吐纳形式,已经呈循环之势。

而我国自1949年开始,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收藏才兴。

仔细算来,已经有半个世纪,至少3代人从循环“链”中脱节。

直到如今,收藏古董者,还远未到这一“代”的终结。

而只纳不吐,也是间接造成货源危机的历史原因。

那古董的货源危机已经出现了,该如何应对呢?

应该说,国内外的古董市场,有别于其他市场,无法用加班生产、或紧急调配,来解决货源问题。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根本就急不得,还需要慢慢下功夫。

首先,要培育健康的市场大环境,即良性的社会氛围。

浮躁、投机、诚信缺失、急功近利等,几乎所有当今存在的不良社会行为,无不折射于古董市场内。

因此,要好好的培养安定的社会心理。

要让人们有安全感、和谐感,提高幸福指数,提高文化品位,是艺术品市场健康发育的大前提。

同时,诸多媒体应该对古董市场,有正确的导向。

古董,自来就有艺术欣赏、和投资保值两种不同的属性。

但是,今天的媒体们,更侧重古董文玩投资的属性,催生了大量的古董投机心理。

这使得本应该宁静、儒雅、文化气息浓厚的古董市场,成为了期盼发财,甚至一夜暴富的物欲场。

因此,媒体们应该更多的从艺术欣赏方面下功夫,把艺术品投资的风险讲深讲够。

这样可以使人们更趋理性,使并不喜爱古董的投机者离开市场。

同时,应该放出手中的藏品,使古董收藏更多地成为一种文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