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勉为其难改官秩

至此,马谡一系在此番的封赏之中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单从所谓的势力而言,马谡着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权臣了,甚至比之后世的所谓首辅乃至于什么九千岁还要强上不少。

但细细论之,马谡的支持者至少有一多半首先是汉臣,其次才是马谡的支持者。

当然,最重要的是,马谡根本不恋眷这所谓的权势。

事实上,从丞相离世起,马谡便已经开始酝酿着要退居幕后。

无他,一统天下的任务已经完成,马谡也是时候想想要怎么过完这一生了。

什么?完善大汉的制度?

制度不是你想完善就能完善得了的。

最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生产力支撑,任何的制度改革都只是屎上雕花而已。

而以如今大汉的生产力水平,封建制国家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至于门阀问题,丞相在的时候便已经撒下了科举的种子。

不过,要等他们成长起来,却不是马谡可以等到的了。

应该说,该做的、能做的,丞相都已经为大汉做了。后来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萧规曹随”,哪怕这人是来自千年之后。

不是说不能改,只是即便改也只能在封建社会这个框架里改,而不是跨越到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社会。

带着镣铐跳舞,马谡着实不认为,自己会是一个太好的舞者。

无他,最重要的,还是功高盖主的问题。

或许阿斗因为丞相和赵老将军的关系,能容下自己;那下一任的皇帝呢?

也还能容下一个在军界、政坛都几乎说一不二的人吗?

要知道,到那时候,三国的烽烟早已吹散,人们看得到的就只剩下了自己的功高盖主,却早已经或忘了正事这高度的集权,才让蜀汉以一州之力而并吴吞魏。

退一万步而言,即便是后继之君能容得下自己,可自己的儿孙们呢?

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权势而生出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要知道,即便是再多的功绩,也抵不过“叛逆”二字啊!

儿孙的叛逆,虽然污的是自己的名声,脏的却是丞相的金身啊!

因此,退居南疆,从此成为拱卫华夏的藩属,才是马谡唯一正确的道路。

而之所以马谡没有立即执行这早已规划好的退路,反而担当起了丞相与大将军的位置,当然不是马谡贪恋权威,而是被逼无奈之举。

很简单,正如刚刚所言,蜀汉的成功,是靠着极度的中央集权完成的。

具体的集权机构,不是别的,正是堂堂的丞相府,甚至可以归结到丞相一人的身上。

因此,在丞相离世之后,也是给大汉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

这个真空,必须立即要有人补上,否则刚刚才完成一统的大汉分分钟就要分崩离析。

无疑,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马谡都是那个唯一的选项。

没办法,为了保住丞相和自己多年来努力的成果,马谡这才勉为其难地担当起了这副担子。

虽然马谡担任了丞相和大将军的双重职务,看似比丞相还位高权重,但实际上,马谡在接手之后,却是逐步地开始向下放权。

不仅仅是政权,就连极为重要的军权,马谡也是一并放置。

而为了顺利放权,马谡也是带着镣铐进行了最后的一舞——改革官制!

得益于曲辕犁、各种铁器以及各种水利设施和纸张的应用,此刻的大汉生产力相较于东汉末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虽说距离盛唐或许还有着距离,但也是时候进入封建社会的中期阶段了。

因此,在新年过后,马谡也是呈上了自继任丞相、大将军之职后的第一封正式的奏疏,曰:改革官秩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