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是有足够的底气看不上这所谓的白马义从的,哪怕这支部队在胡人的心中,有着如同天神一般的地位。
因此,从曹真的角度看来,汉军的骑兵至多也只是初级阶段的骑兵而已,只要自己的虎豹骑能够练成,对付起来,势必是如砍瓜切菜一般简单。
应该说,曹真的想法倒也没错。
若是没有马谡的到来,这一切的确会如曹真所想般进行。
毕竟,长久没有过骑兵的汉军,想要真正摸索出骑兵的用法,非得吃几趟败仗不可。
可问题是,大汉有着来自后世的马谡。
没有谁比马谡更知道骑兵还是怎样的模样。
要不是科技受限,马谡非得给魏军整出来坦克,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做千里奔袭,什么叫做闪电战。
即便没有坦克,手握双边马镫和高桥马鞍的马谡,其骑兵战术也早已经不是魏军所能够比拟的了。
当然,战场之上,赵云还只是展现出其骑兵奔袭的力量,却并没有暴露出配备了双边马镫后的骑兵的真正的威力。
于是,魏军有所误会也是正常之事。
而随着魏国朝堂将辽东军的赏赐议定,辽东被魏国平定的消息也插上了翅膀飞到了东吴和大汉境内。
对于这个消息的到来,东吴方面倒是毫不意外。
毕竟在开战之初,辽东的公孙渊便是向东吴求援过,才刚刚与魏国缔结盟约的东吴自然是不肯的。
同时,孙权也针对辽东的战事,召集了包括诸葛瑾和陆逊等将领进行商议。
而众将得出的结论无不是辽东必败。
毕竟以辽东一域,想要对抗曹魏,实在是有些蚍蜉撼树。
只是,令孙权和一众吴军将领们所没有料到的是,司马懿能如此干脆利索地平定辽东。
要知道,从调集兵力,到兵入辽东,司马懿整整用去了近四个月,反倒是真正的作战,即便加上对峙的时间,也不过半月的时间。
只能说,魏军的战力依旧恐怖如斯。
至于对襄平城的屠杀,东吴方面倒也没有任何动静。
这毕竟是人家魏国的内政,作为盟友,哪怕明知不妥,东吴却也不方便多作言语。
不过,虽然魏国和吴国想要将这一页悄悄揭过,但汉朝却不允许。
这可是上好的舆论战素材,丞相自然不可能放过。
几乎在得到襄平城被屠的第一时间,丞相便是下令,将此事添油加醋地向全天下宣扬开来。
很快,在汉朝细作的传扬下,司马懿在襄平城的所作所为也是全部暴露在了阳光下。
可惜的是,对于此事,魏境之内的百姓黔首是敢怒不敢言,至于世家门阀们,更是毫不在意。
而随着魏国公开解除了司马懿的兵权,魏境之内对司马懿的愤怒的情绪也是渐渐消散。
看起来,丞相的这次舆论战似乎是以失败而告终。
但实际上,就像是《让子弹飞》里,黄四郎的收枪之举,看似将枪给收了,实际上,却是已经把火给点燃了。
最明显的变化,便是边境之上,从魏国迁移而来的百姓也是越来越多。
不仅仅是士子,更有不少普通的百姓,却也是跋山涉水地来到了大汉的地盘。
至于那些刚刚纳入到汉朝领土上的百姓们,明显更加容易接受汉朝的政策了。
很明显,魏国的一场征辽东,虽然让魏国得到了宝贵的养马场,却也让魏国进一步地失去了民心。
当然,相较于“民心”,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曹魏的大人物们更愿意相信土地、粮食这样更实际的东西。
而随着魏境内的明火变成了暗火,丞相却也没有再度点燃的意思。
倒也不仅仅是因为丞相需要它继续发酵的缘故,更重要的是,经过大半年的潜移默化的改变,大汉终于要迎来它的第一次科举。
整个大汉,自丞相而下,尤其是马谡的后将军府,都在为此事奔忙。
所谓科举者,乃分科而取士,其起于隋,而终于八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