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大汉科举进行时

一番面授机宜,司马昭也是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只是,司马昭毕竟是半路出家,司马懿心底的那份隐忍、谋算与智计,究竟能承袭几分,就连司马懿也没有多少把握。

即便如此,司马懿却也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就像是“廖化为先锋”,不是不想,只是不能耳。

而这样无奈的选择,在如今的曹魏之间,却不仅仅是发生在司马氏一家而已。

若是有得选择,曹叡又怎会愿意将兵权交托给司马氏。

很显然,随着魏国战场的不断失败,魏国的人才储备也在渐渐显现出颓势。

当然,魏国毕竟地大物博,些许的迹象,却还不足以引起当朝者的警醒。

而随着司马懿将辽东拿下,无疑也给这个已经渐渐腐朽的王朝注入了新的生机。

自然,围绕着辽东之地,曹魏朝堂也是再度忙碌了起来。

正如司马懿所预料的那般,曹魏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司马懿这个劳苦功高之人。

于大败之中的胜利,实在太过难得。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出于保护司马懿也好,亦或是为了平息天子的担忧也罢,司马懿都必须换个位置了。

适时地,司马懿也是给曹叡和一众的朝臣们地上了砍向自己的刀子——襄平惨案。

于是,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同之下,朝廷也是飞快地通过了关于司马懿的处置方案:罢司马懿大将军之位,念其为国征战有功,改命为侍中,仍录尚书事,回朝任事。

显然,这道命令就是将司马懿的兵权给剥夺了,转而让司马懿继续从“政”。

应该说,这样的惩罚,对于屠城这样的罪过而言,简直不值一提。

饶是如此,一众的世家们却还是觉得不妥。

毕竟,司马懿在襄平所做的事情,可都是为了大家啊。要不是司马懿将辽东一扫而空,自己的人又怎能轻易出镇辽东之地呢。

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既然司马懿为大家付出了,一众的世家门阀们自然也不能冷了司马懿的心。

当即,在司空陈群的提议下,开赴辽东的大军也得到了相应的赏赐。

而司马昭的名字,也因为亲手击杀公孙渊而被写在了诸军之冠。

世家之意,已经不言而喻。

曹叡对此自然也是洞若观火,事实上,曹叡何尝不需要这个阶梯呢。

毕竟,说到底,司马懿的所作所为也都是为了大魏。

于是,在世家的推动和曹叡的默许之下,司马昭的赏赐也很快敲定:晋骑都尉,并任虎豹骑副将,兼豹骑营主将,负责在辽东训练豹骑。

是的,虎豹骑的重建已经提上了曹魏的日程。

而曹叡在曹真的建议下,也是创造性地将虎豹骑分成了虎营和豹营两支。

虎营,负责攻坚,类似于重骑兵;豹营,负责袭扰,更类似于轻骑兵。

毫无疑问,重骑与轻骑的配合就是未来骑兵的最终形态。

即便是在没有双边马镫和高桥马鞍的情况下,两相配合的战术战法,也依旧是相得映彰。

而虎豹营的战力,也会随着轻重骑兵的配合而成倍的增加。

不得不说,曹真还是有点子东西的,尽管他并不知道双边马镫的存在,却是几乎预言了骑兵的最终方向。

当然,曹真也不是无的放矢。

事实上,之所以曹真能够想出如此的战法,还得多亏了其在曾经的虎豹骑中的任职经历。

而这也是曹真敢于提出与汉军在野外决战的底气所在。

很简单的道理,即便汉朝能够从凉州取得战马,但骑兵的经验却不是可以轻易取得的。

哪怕是汉军之中,还有出身白马义从的赵云,哪怕此刻的赵云依旧老当益壮。

没办法,所谓的白马义从,在曹真看来,不过是土鸡瓦狗罢了。

毕竟,白马义从的主人公孙瓒可是惨败在了袁绍的手中,而袁绍又是败在了自家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