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隋唐乃至于宋朝时期,科举是有很多的科目的,例如明经、明法、明算、进士等等,都是考试科目。
参加不同的科目,也就能被选拔任用不同的官职。
倒是有些像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但在宋朝以后,科举彻底进入巅峰期,而进士科成为了科举的唯一科目,八股之文,也就此盛极一时。
此时的科举已然不是为国取士,而更在于牢笼天下志士,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算是彻底地背离了科举的初衷。
作为第一次的科举,马谡自然是要正本溯源。
因此,在设立进士科的同时,马谡也是加入了明经、明法、明算等其它科目。
不过,与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同,大汉的科举,实际上并不能算是面向天下人,而是面向招贤馆中人。
这当然是为了规避可能存在的阻力。
事实上,马谡只不过是将科举分成了两步走,先入招贤馆,再进行科举。
对外,这就是一次招贤馆的考核罢了。
因此,即便是世家门阀感受到了些什么,却也没法反对。毕竟,招贤馆内部的事情,轮不上他们进行掺和。
可一旦这样的模式传扬开来,势必将造成招贤馆对人才的虹吸现象。
一边是要靠阿谀奉承、甚至是捧臭脚才能获得机会的察举制,一边是只要考试就能被举荐,你是有着真才实学的人才,你会怎么选?
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当然,这里头还有一个前提,那便是,此番考试,必须“公平、公正、公开”。
甚至,只是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还不够,还必须让所有人都感受到这次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
这对于其他人或许很难,但对于有着丰富考试经历的马谡而言,却并不难。
一个平常的黄昏,丞相府议事厅内,将朝内诸事商议过后,众臣也是纷纷离去,只留下了丞相与马谡静静地坐在厅内。
“准备好了吗?”轻摇着羽扇,丞相也是缓缓开口道。
“嗯,考院已经修建完毕,可容千人同用。”马谡随即也是答应道:“至于其他。”
“需要我这边做些什么吗?”丞相随即继续问道。
“人。”马谡随即也是毫不客气地答道:“我需要一个德高望重之人,主持此次的科举考试。”
“我来?”丞相微微抬头问道。
“不行。”马谡摇摇头,继续说道:“至少现在还不行,此番科举考试,对外只是一次招贤馆的考核,虽然需要丞相府进行背书,但由丞相您亲自掌控,太高了,会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你自己不行?”丞相有些疑惑地问道。
“不行。”马谡再度摇头道:“不仅我不行,费祎等所有与招贤馆有关人员,连各具体用人之府衙之官员都不行。我需要告诉所有人,招贤馆与考馆、考馆与用人府衙之间,都互不隶属。如此,才能真正地取信于人。”
闻言,丞相倒是罕见地微微点头,随即略略沉默一番,这才说道:“如此,或许只有蒋琬了!”
听着丞相的推荐,马谡也是微微点头。
马谡当然想要将这个首次科举的总考官留在自己的麾下,可无奈自己麾下之人都太过年轻,唯一还算有些资历的,也就是费祎和郭淮两人了。
可费祎已经筹建了招贤馆,自然不宜再担任考官;至于郭淮,虽然马谡有意模糊降将的概念,但这第一次的科举主考,是怎么也轮不到郭淮的。
思来想去,或许作为历史上丞相的接班人的蒋琬,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见马谡同意,丞相也是接着说道:“既如此,明日我便与蒋琬说之。”
“多谢丞相。”马谡当即也是抱拳道。
微微点头间,丞相却是继续问道:“但凡考试,最怕作弊。尤其此试至关重要,你要如何处理?可有腹稿了?”
“是。”马谡当即答道:“日前,吾已经通过丞相府,从荆州前线抽调了兵士二百余人。”
“你这是要?”丞相有些惊讶地问道。
“然也。”马谡点点头,道:“由他们来监考,不管是考生,还是百姓,想必都是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