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这么简单的道理,公孙渊却是想不明白。
当然,若是公孙渊能够想明白这个道理,或许他也就根本不会集中兵力来守辽水了。
没办法,既然归路已断,以公孙渊的脑子,也只剩下决一死战这一条路了。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决一死战,也未必就不是一条出路了。
毕竟,此刻的双方大军兵力也几乎是一比一,而辽东军虽然战力有所不如,但辽东军的骑兵多啊,要是运用好了,不说能打败魏军吧,至少给魏军造成重创,求个平手还是希望的。
其实,对于辽东而言,其实平手,便已经是胜利了。
还是那句话,这里毕竟是辽东,而辽东的世家也好、百姓也罢,认的都是公孙而不是曹魏。
因此,若是曹魏有着足够的兵马,那还好,迫于生死的压力,世家和百姓也都只能屈服。
可若是曹魏的兵马消耗殆尽,曹魏想要咋辽东补充兵力和粮秣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逃过一劫的公孙渊却能得到世家和百姓的支持,不说立即恢复元气吧,至少守住辽东应该不成问题的。
因此,看起来魏军如今占尽了优势,但实际上,公孙渊依旧有着翻盘的可能。
嗯,前提是,公孙渊能在战术上赢过司马懿。
怎么说呢?
这在后世的我们看来,当然是个笑话。
但作为当事人,公孙渊却并不这么认为。毕竟,在界桥之战前,谁会相信袁绍这个愣头青,能够打败威震边疆,把胡人打得嗷嗷叫的公孙瓒?
当然,即便是公孙渊的心中也不认为自己能赢过名满天下的司马懿,明面上公孙渊也不可能这么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君王的面子问题,更是关系到自己生死存亡的问题。
当即,面对汹汹而来的魏军,公孙渊一面下令步卒就地结成方阵准备迎接魏军的冲击,另一面,公孙渊也是派出了自己的骑兵,分作左右两路,向魏军两翼发动突袭。
应该说,公孙渊的布置虽说很是常规,甚至可以说有些简单,却也是最为合理的办法了。
其实很多时候,花里胡哨的办法未必就是好办法,最直接的办法反而是最有效的办法。
几乎与公孙渊相同,司马懿也根本没有用任何花里胡哨的战术。
甚至,相对于公孙渊的正面阻击侧翼进攻,司马懿的办法还要更加简单,就两个字:平推。
是的,没有奇袭绕后,也没有伏兵出没,倒不是司马懿整不出来这些幺蛾子,毕竟,哪怕战场附近地处平原,也总还有顺林可以隐蔽。
之所以选择“平推”这么朴实无华的战术,司马懿的想法也很简单:
第一,以逸待劳之下,魏军即便是采取平推的战术,也能轻易攻破辽东军的防线;
第二,用其他的战术,增加的战胜几率有限,同时还增加了战败的几率,几乎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辽东之地,属于胡汉杂居,受胡人的性格影响,此地的百姓世家,更加崇尚武力,也更追求直白。简单来说,他们更喜欢和崇拜简单的暴力美学。
换句话来说,只有从正面把他们打败了,他们才会真正的服气。
而如今,司马懿要做的,就是要在正面以绝对优势的战力,彻底地打败眼前公孙渊的辽东军,从而彻底地让辽地的世家、百姓,放弃抵抗的念头。
随着一声声呜咽的号角声响彻在辽东大地之上,地平线的尽头突兀地出现了一面面土黄色的旗帜(汉为火德,以火生土,故魏从土德,尚黄色。)
紧接着,这条黄色的土龙,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汹涌澎湃地便是冲向了公孙渊的辽东军。
光是看着眼前无边无际的魏军阵线,不少的辽东军士卒便已经是两股战战了。
这还真怪不得辽东军的士卒们,毕竟这五万大军之中,实际至少有一半多的人是才放下锄头的老百姓。
面对曹魏正规军的来袭,百姓不怕那才怪了呢!
就像是当年的黄巾军,除了少数几部由张角亲自率领的道众,还算英勇无畏之外,其余的黄巾在遇到了官军之后,几乎立即便成了溃逃之势。
不是公孙渊不想要多弄些正规军,可问题是,辽东之地那是出了名的苦寒,人口和耕地都上不来,这样的情况下,穷兵黩武显然只有死路一条。
就这两三万的大军,公孙渊还要靠着倒买战马才能勉强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