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待公孙渊进退失据之时,不知是谁,却在其耳边提醒道:“今襄平城内尚有三千守卒,或可拖延一时。若我军回防迅速,或仍有摆脱危局之可能。”
已经六神无主的公孙渊,听到此建议,眼眸中明显精光一闪。
当即,公孙渊便是下令道:“大军即行开拔,回撤襄平。”
众将闻言,具是一脸的震惊,甚至就连提出这个建议之人,也是睁大了双眼。
没办法,公孙渊的这道命令实在是太草率了。
且不论能不能在魏军占领襄平城之前赶到的问题。就这数万大军,要行拔寨迁移之举,就不是那么简单。
谁为先锋,谁来殿后,从何路而走,以何阵型而进,遇敌如何处置,这些都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很显然,对于这些问题,公孙渊根本一个都没有考虑过。
此时的公孙渊就如同一个溺水之人,好不容易抓住了一根稻草,哪里还会去管这根稻草究竟能不能救他的命。
不过,公孙渊可以慌了神,底下的将军们却还想活下去。
当即,下手便有将军抱拳儿问道:“主公,我军何人为先锋,谁来殿后,自何路而行?还请主公定夺。”
应该说,能说出这番话来,起码来说,公孙渊的手下倒也不全是一群草包。
可问题是,此刻的公孙渊一心只想要回返襄平,哪里还能思考其他。
几乎是下意识地,公孙渊便是答道:“一切如自襄平出发之时,取最为快捷之道。”
闻言,众将也是明白了自家主公心中强烈的归家之意,自然也不敢多问些什么了。好在的是,虽说公孙渊给的要求不尽不实,但众将总算也是可以执行了。
当即众将也不再犹豫,纷纷抱拳便道:“是,末将领命。”
就这样,带着满心的疑虑,辽东军团也是重新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好在的是,辽东军团一直对曹魏都没有什么归属感,若非如此,仅仅凭公孙渊临敌后如此这般的表现,恐怕当即就有不少人倒戈相向了。
而如今的情形下,虽说辽东军团内倒戈相向的可能性不大,可距离分崩离析,其实也已经不算太远了。
或者说,支撑着辽东军团继续走下去的,除了公孙家族历年来的恩德之外,也就是回家的这点执念了。
很显然,这样的一支军队,你已经很难去评断他的战斗力了。
说他弱,他有着强烈的归家的欲望;说他强,公孙渊的威信却已经降到了最低。
到底这支部队战力如何,或许只有能开战了之后才能知道了。
而与辽东军团形成鲜明的,则是此刻奔忙在襄平路上的魏军。
暖暖的阳光下,昨夜涉水而过的痕迹早已经被晒干,虽说还有一丝丝的疲惫,但看着前方骑着高头大马的司马懿,众将士的心中就有着无穷的干劲儿。
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懿带头涉水的个人魅力,而是切切实实的利益所致。
无他,司马懿已然下令:拿下襄平后,纵兵三日。
换言之,只要拿下了襄平,整个襄平的财富都将归将士们所有。
在这样的激励之下,将士们一个个不跟打了鸡血似的才怪呢!
当然,之所以会下达这样有违天和的命令,司马懿自然也不会是无的放矢。
一来,这是当前的形势所迫:此刻的魏军看似占据了优势,实际上却也是外强中干。
连日的大雨,对魏军的影响远比看上去要严重得多。甚至,之所以在大雨才停下一日多,便趁其不备地另择地方渡河,除了战术的考量之外,何尝不是迫不得已。
是的,魏军的军粮真的不多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想要征服辽东,就必须要快!
快到敌人看不出破绽,快到敌人即便看到了破绽也来不及行动。
而要快,就必须要让麾下将士舍生拼命。
利益,显然是最好的驱动力。
而除了襄平城、这块巨大的利益之外,司马懿根本也给不出其他更多的利益。
二来,这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理辽东之地。
辽东之地,历来听调不听宣,除了因为有公孙家这条地头蛇之外,其他在辽东的世家门阀何尝不是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