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累月的联姻之下,辽东几乎已经成了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了。
即便是司马懿这次拿下了公孙渊,要不了一两年,就会有公孙博之流出现,继续统领辽东,继续听调不听宣。
这显然不是曹叡和司马懿想要的结果。
当然,掺沙子或是其他政治方向的做法,的确也能渐渐控制辽东之地,但那效果太慢,即便曹叡答应,司马懿也不能答应。
毕竟司马懿能掌控辽东之地的时间有限,他必须在圣旨到来前,尽可能地完成他在辽东之地的布局。
是的,司马懿征辽东,可不仅仅是为了征辽东,更重要的,是要将辽东之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没办法,因为司马师的阵亡,司马懿实际上已经丢失了对荆州的掌控权;
关中的丢失,尤其是关中军团与洛阳军团的合编,更是让司马懿在关中军团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威望毁于一旦;
扬州又在曹休的势力范围之内,司马懿就算是想要插手也是根本插不上手。
可以说,经过襄阳城一战,司马懿不仅失去了自己最喜欢的继承人,也更让整个司马家族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重新夺回利益的可能,司马懿哪里肯放弃。
因此,借着激励士兵的名头,然后将襄平城内的世家门阀们清理清理,打扫打扫,既给自己的布置腾出位置,也算是对辽东其他的世家一个警告。
可以说,司马懿的这道命令简直是一举多得。
只是,如此一来,却要苦了襄平城内那些无辜的百姓们了。
也就在魏军快速向襄平城进发之时,斥候也是传来了公孙渊军拔寨起营,快速向襄平机动的消息。
说实话,对于这个消息,司马懿还是颇有些意外的。
毕竟,他可是绕行了十数里进行的徒步跋涉的辽水,按照司马懿原本的推测,此刻公孙渊军应该是才发现了异常,准备以大军进行试探的。
却不想司马懿所部的离开,公孙渊根本不是从其营地的异常而得知的,却是在巡河的军士口中发现的。
本来即便如此,公孙渊所部也还不至于行动如此的迅速。
可是处于生死边缘的公孙渊,却是如同握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握住了“回返襄平”这条建议,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便率军追击。
这才导致了如今魏、辽两军如今只差了大半日的距离。
大半日的时间,按理说拿下一座并不雄伟,也没有多少兵马驻扎的孤城,并不成什么问题。
可出于本能的“苟”,司马懿并不准备堵上这一场。
在明确了公孙渊军的行进速度与自己之间的之后,司马懿也是果断下令:“大军停止前进。”
是的,司马懿在几乎唾手可得的襄平城前悄然停下了脚步。
而他想要做的,也从尽快拿下襄平城,转而变成了围点打援。
“既然襄平城不好拿下,那就直接拿下辽东军团好了。”几乎在知道情况后的一瞬间,司马懿便是重新规划好了战术安排。
这或许就是一位名将与普通将领之间的差别吧。
不是普通的将领们不知道所谓的“围点打援”,只是更多的将领们不会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因地制宜地改变自己的计划。
要知道,土城再弱也是城啊!一旦进攻不遂,转而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可就真的不妙了呢!
显然,相对于强攻襄平,围点打援成功的机会都要大上不少。
尤其是在辽东军不知疲惫地向襄平城突进之时。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辽东之地,地处平原。别说适合伏击的山谷了,就连丘陵都很少见。
因此,即便是打援,司马懿也只能选择在平原上与辽东军决战。
这或许也是公孙渊敢于反抗的原因之一吧。
只是,即便是平原决战,司马懿和他的魏军又有何惧哉!
毕竟在司马懿和魏军的眼中,没有了辽水守护的辽东军团,几乎与那土鸡瓦狗也没什么区别。
当然,司马懿到底是司马懿,虽然在战略上极其藐视公孙渊和他的辽东军团,但在战术上,司马懿还是十分重视的。
停下了脚步后,司马懿随即也是开始布置任务。
一支三千人的步卒被司马懿派出,多带旗帜,伪装成主力,继续向襄平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