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汉朝招贤吴国乱

对于曹叡话语中的三层含义,陈群这只老狐狸自然是秒懂。

但,懂是一层,如何回复好,却又是另外一层。

要让曹叡明白自己已经收到他的敲打,让曹叡放心。这样的回答才算合格。

当然,若是能在其中再加入些不卑不亢的意味和自我的想法,那就更好了。

当即,略作沉吟之后,陈群也是快速地回答道:“是,微臣谨遵钧令。凡我魏臣,自当以魏国为先。汉朝此举,不过拾我朝之牙慧,不足惧也。况汉有招贤之馆,我朝仍有求贤之令,更兼九品中正制,深入人心,人才之战,我朝不怵于汉也。”

很显然,陈群的一番话,便是一份回答的样板。

首先第一句话很好理解,那就是在捋曹叡的顺毛。

但紧接着一句:魏臣以魏国为先,却是意味深长。

其实这只是半句话,而没有说出口的后半句,才是真正的关键。

什么话?

自然是“陈家子当以陈家为先”。

这就是在告诉曹叡,我明白你的担忧,但你也要明白我们的无奈。为了家族的延续,有些事情必须做。

这当然是在严重的冒犯曹叡。

所以,紧接着,陈群便开始了安抚。

所谓的“拾人牙慧”,也是一语双关,既是说汉朝的“招贤馆”的制度是拾人牙慧,同时也是说自己即便派人前往,也不会派出真正的人才,也只会是“牙慧”而已。

“牙慧”,这就是陈群给一众门阀世家们划出的底线,更是其代表世家,给曹叡做出的保证。

当然,仅仅是一番保证还不够,紧接着,陈群又将“求贤令”和“九品中正制”给搬出来,这就是在给曹叡表忠心了:你看,咱们魏国有“九品中正制”这么好的制度,我们怎么可能背叛魏国呢。

一番话说下来,既表达了自己迫于内外部压力,无法彻底断绝与汉朝联系的无奈,又扎扎实实地向曹叡进行了利益的保证,最后也是从制度的层面表达了自己和世家们的决心。

听到这番话语,曹叡即便心中有些不爽却也没法发作了。

能怎么说?

难道还要强势让世家门阀们断绝与汉朝的联系吗?

那陈群和世家门阀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然后,明知故犯。

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应该做的事情。

而既然陈群已经为自己的行为划定了底线,又做出了保证,曹叡所能做的也就是接受而已。

微微点头,曹叡随即也是说道:“既如此,便如司空所言吧。不过,寡人话说在前头,些许利益寡人可以不计较,可若是因此损伤到我大魏领土之核心利益,便莫要怪寡人刀利。”

“是。”陈群与一众世家家主们也是纷纷低头答应道。

在陈群和一众世家家主们的斡旋之下,曹魏的朝堂也是对汉朝“求贤馆”的建立形成了初步的统一意见:放任。

应该说,在事件未明的状况下,采取保守的态度,放任事件发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只是,曹魏的朝堂以及门阀世家们,显然有些小瞧了丞相和马谡。

“拾人牙慧”的事情,丞相可不会干。

招贤只是丞相的伪装,科举才是最终的目标。

可惜的是,科举,对于这个年代的人而言,根本就是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物。

受限于历史的局限性,一众世家和大臣们对此做出错误的判断,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不过,相对于曹魏的温和,东吴的孙权却是误打误撞地对汉朝的“招贤”采取了极其强硬的态度。

没办法,曹魏凭借着广阔的地盘,还有着充足的人才储备,而土地逐年减少的东吴,正向着历史上的蜀汉的情况滑落。

甚至可以说,此刻的东吴,几乎是靠着陆逊和诸葛瑾这样的老一辈撑着的,新一辈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已经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要是再让境内为数不多的人才流失了,东吴恐怕很快就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这也是孙权在得知了汉朝建立“招贤馆”后,立即就感到了恐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