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现在的东吴还远没有到蜀汉后期那般的“无才可用”。
毕竟,常言道:江东子弟多才俊。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自有科举以来,江浙一带出的才子就稳居各州(省)郡(市)之冠,即便是到了现代,江苏高考也堪称噩梦,或许唯有明朝的江西可以堪堪一比。
可要命的是,即便是江西,它也是东吴的地盘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吴的人口基数虽然不多,但人才密度却绝对是三国之冠。
可问题是,人才有,孙权却不敢用啊!
这些多才俊的江东子弟,说到底都是吴郡世家的子弟,而现在孙权对于吴郡世家的态度,与其说是合作共赢,不如说是被迫的妥协。
这样的情况下,要孙权再度大量任用其世家子弟,这不是在自掘坟墓吗!
不管是孙权自己,还是其背后的支持者们,都不可能能够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这事儿彻底地由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原本,你不用也就不用了,世家的子弟也就只能安心待在族里等待机会。
可现在不一样了,汉朝那边已经在“千金买马骨”了,你这里还不肯用,你猜那些世家子弟们会怎么想。
肯定是想要去长安碰碰运气啊!
这是人之常情,而且,这样的想法对于世家而言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正如曹魏的世家们想要多买一份保险,东吴的世家就更加迫切的想要踏上另一艘船只了。
毕竟,曹魏现在还有着十州之地,依旧稳固着三国第一的地位,而此刻的东吴,却已经坐实了老三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已经实质上退出了争霸的序列。
这样的一艘汪洋中的破船,谁不想在它沉默之前换上一换?
而这,却又是孙权所无法接受的。
“哪怕是烂,也得烂在自家地里。”
这就是孙权的全部想法。
于是,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地再度爆发了起来。
当然,相对于利益之争,这次的矛盾来得更加隐秘,但影响却是更为深远。
眼见着手底下的门阀世家们蠢蠢欲动,为了尽可能地阻止人才外流,孙权也是以战事紧张为名,重申了“验、传”制度,以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动。
甚至就连正常的游学,也全都被孙权管控了起来。
你别说,这一套拳法下去,还真遏制住了人口的流动。
这也很正常,如今与汉朝接壤的两片区域(荆南和江夏)都在孙权的控制范围之内,对于孙权的强令,徐盛和诸葛瑾自然是遵照执行。
按理说,控制住了人口的流动,就应该能控制住人才的流动了。
只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
孙权的强令,所能限制的,只是那些没有特权的普通老百姓,而不是那些本身就有着特权的世家子弟。
可以说,世家子弟想要离开东吴,简直不要太简单。
就比如商路。
随着战事的失败,东吴对于酒水的需求却是愈演愈烈,这也就导致了通往汉朝的官道上,运送酒水的车马几乎是络绎不绝。
世家子弟们只需要在这些商队里挂个名,就能轻而易举的自由进出。
世界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所费尽心思、用尽全身气力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别人眼中简直是唾手可得。
这就是所谓的特权。
因此,孙权想要通过控制人口流动从而卡住人才的想法,不能说是完全失败了吧,但至少也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若仅仅是如此,能锁住平民中的人才,而放走本就不听话的世家子弟,对于孙权而言,也未必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