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司马离马谡遂归

东吴北联魏国、南抚交州、兵屯荆南的举动,自然也没逃过大汉的眼睛。

而得到这个消息的汉家朝堂,对此倒是没有多少反应。或者说,吴国这一系列所谓的“反制”措施,其实早就在丞相的预料之中。

毕竟,吴国的选择的确已经不多了。

而这些预料之中的“反制”措施,实际上对于大汉而言,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威胁。

联魏之事,从魏国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其对于东吴也根本没有多少的期待。

至于抚慰交州的士家,从而抽调兵力前往荆南,这一点,早在马谡提出要出兵荆南之时,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自然,对于这样毫无威胁的行动,大汉也就没有必要做更多的动作进行应对。

虽然大汉对于吴国的大动作没有什么反应,但丞相对于曹魏的小动作却十分地看重。

是的,正是曹魏司马懿领兵五万北上征伐辽东之事。

无他,这行为,不管从目的,从结果,甚至是之后的动作来看,怎么看怎么像是当年丞相的南征:

一南一北,都是为了解决自家的内患;

丞相南征,不仅巩固了国力,得到了一支适合山地作战的无当飞军,而司马师的北伐一旦功成,不仅解放了幽州所部,更可以组建出一支强力的骑兵队伍;

丞相南征完毕,便开启了北伐,不用问,一旦曹魏完成了北伐辽东,接下来的,就该是与自家的决战了。

这也是大汉不得不重视魏军此次北伐的缘故。

可重视归重视,大汉却根本无力阻止魏军的北伐。

很简单的道理,想要阻止魏军北伐,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发起对魏国的战斗。

可如今的大汉,连对付区区的吴国都必须小心翼翼,就更别说与魏国展开大战了。

没办法,这两年来,大汉吃下了太多的地盘,着实是有些被撑到了。

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官员的任命问题。

是的,夷陵之战的后遗症,并没有因为蜀汉的壮大而消减,相反,随着蜀汉向大汉的蜕变,它的掣肘却是越来越严重。

无他,随着大汉爆发式地增长,人才的缺口已经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

诚然,关兴、张苞等一批军二代的成熟,固然让蜀汉在军事将领的问题上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可是,在文官方面,蜀汉的缺口也是相当巨大。

虽然夷陵之战,文官的损失并没有如武将那般大(诸如马良等人应该算作文官哈),可因为夷陵的一败,让太多的人对蜀汉失去了信心。

再加上蜀汉长期偏居一隅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蜀汉一直都没有人才的流入。

而等蜀汉发力北伐,终于,有志之士也是意识到蜀汉的存在,人才渐渐开始向蜀汉方向流动,甚至在北伐的过程中,也收下了诸如郭淮、姜维等一众良将。

可要命的是,在马谡的帮助下,蜀汉的扩张实在太快,人才的培养和流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大汉地盘扩充的速度。

这也就造成了如今大汉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

就以费祎为例,他不仅是陇右郡的郡守,还兼任着造纸厂的主事,更在马谡和赵云走后,顶上了凉州刺史的位置,实际上更是已经承担了凉州牧的职责。

而且,费祎这样的情况,在整个大汉并不算是少数。

当然,适度的精简机构,兼任职务的确可以减少损耗,提高效率,但若是兼职太多,顾此失彼尚在其次,更是容易造成权利的过渡集中的问题。

这一点,是封建集权式的国家所无法容忍的。

因此,在完成了迁都这个历史性重要任务之后,摆在丞相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选材任官。

而想要选材任官,摆在大汉面前的,无非就是两条路。

一是延续大汉千百年来的制度——察举制;

二则是学习曹魏最新开发出来的一条路——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