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司马离马谡遂归

但说白了,这两条制度,都还是为世家而服务的。

察举制就不用说了,数百年来,舆论早就牢牢地被世家所控制,真正做到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地步。

至于陈群弄出来的所谓九品中正制,看起来只要把握住了中正官的人选,就能扼制住对人才的疏漏。

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且不说中正官的人选有多难以选择,即便是真的刚正不阿的存在,也依旧只是在大小世家里转圈圈的选拔人才而已。

你以为,什么叫做“上品无寒门”?

不是选上了上品,就能摆脱寒门,而是寒门之中不可能出现上品的人才。

甚至,这里的寒门,乃是落寞了的世家门阀之意,而不是你所以为的无产阶级。

说白了,普通的庶民,甚至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

若是丞相只是想要解决眼前人才紧缺的问题,倒是也不妨采用这样的办法。

至少,在丞相的严控之下,采用九品中正之法,倒也还有可能筛选出一批不错的有才之人。

甚至,丞相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布一道求贤令,以吸引曹魏和东吴的才俊前来大汉,并借此与曹魏、东吴的世家发生联络,进而为一统天下做好铺垫。

只是,以丞相的睿智自然也明白:这样做的弊端。

随着政策的执行,要不了十年,整个朝堂之上充斥着的便都是世家门阀的子弟。

要不了一代人的时间,所谓的中正品评也将成为世家之间利益互换的筹码。

要不了两代人,像云长、子龙、文长这样的庶民出身,将再没有出头的机会,哪怕他们都是个顶个的万人敌。

更要命的是,因为是在大汉复兴过程中定下的规矩,这制度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祖宗之法,在大汉之后的岁月里再无可更改。

如此以往,随着上升途径的彻底断裂,整个大汉将彻底断层。

上层人,骄奢淫逸;而底层人,猪狗不如。

到时候,必然又是一场黄巾之乱,甚至比之还要更加的恶劣。

也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后果,这才让丞相迟迟无法下定决心,甚至,丞相隐隐地想要继续采用察举制。

至少历史已经证明,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大汉还能延续上百年。

只是不知为何,心中虽然有了倾向,但丞相依旧无法决断。

而随着司马懿北伐辽东的消息传来,荆州的压力顿减,丞相也是当即唤回了远在荆州的马谡。

作为丞相选定的继承人,于情于理,这至关重要的人才制度,都需要得到马谡的认可。

说实话,对于丞相的召唤,马谡还真有些意外。

虽说司马懿已经北上,但作为连接曹魏和东吴的关键所在,襄阳的防务依旧是重中之重。此时,便将马谡调回,着实是有些早了,哪怕接替马谡之人乃是赵云将军。

你要知道,荆州一地几乎是马谡一人拿下来的,其在荆州一地的威信,几乎已经无出其右,哪怕对比的对象是赵云将军。

不过,既然是丞相之令,自然是有他的道理,而且肯定不是小事。

可惜,前来换防的赵云也根本不知道丞相的想法。

这倒是让马谡少了些准备的时间。

随即,在将襄阳防务交托给前来接管襄阳的赵云之后,马谡也是仅仅带着二十亲兵便踏上了回返长安的路途。

什么?为何接替马谡之人,是年过古稀的赵云而不是其他人?

很简单的道理,正因为荆州的重要性太过突出,有资格、有能力来接任马谡的,就那么几个人。

郭淮自不必说,虽说能力足够,但毕竟是降将,让他守在襄阳,显然是不合适的;

吴懿和吴班,资格倒是够,但能力有限,一旦面对魏军甚至是魏、吴联军的进攻,是真的有可能把整个荆州给丢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