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一旦形成,即便再怎么合作、修补,也是势必无法回到以前的状态了。
就像是如今的吴国,虽然在外部的压力之下,吴王孙权和吴郡世家们勉强达成了一致,但只要外部的压力撤去,裂缝甚至会变得愈发巨大而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点,北方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已经用一族的性命给证明过了。
只可惜,孙权也好,吴郡的世家们也罢,显然并不认为他们会是另一个袁氏与河北。
只能说,正如某位明月所说的那般:历史无数次证明,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就是人类根本不能从历史中汲取任何的教训。
眼见着汉、魏已经和谈成功,东吴方面也是立即向蜀汉派出了一支以诸葛瑾为首的和谈队伍。
没别的想法,东吴就是想求个心安而已。
可是东吴的大人们也不想想,蜀汉为什么要给他们一个心安。
要知道,一旦和谈签约,东吴可以毫无负担的毁约,但身为正统的大汉却是不能。
这不是绑住了自己的手脚吗!马谡那边可还磨拳霍霍地准备用游击战术在荆南大干一场呢!
想也知道,蜀汉不可能无缘无故地答应吴国的和谈。
除非,吴国大出血,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直接将荆南的数郡划归大汉。
这样一来,丞相或许还会稍稍考虑下和谈的可能性。
可是,诸葛瑾带来的诚意显然不够充足。
事实上,东吴的全部诚意,便只是东吴向大汉称臣,并每年缴纳一万石的岁贡。
只能说,这简直就是在打发叫花子。
大魏吴王变成大汉吴王,有什么用?想也知道,吴国该背盟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犹豫。
至于一万石的岁贡,那更是侮辱,这点粮食,还不够支撑荆州大军一月之用,大汉会缺你那点粮食?
诸葛瑾当然也知道自己带来的诚意实在寒酸,但就这,还是诸葛瑾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
在最开始的策略中,孙权甚至只愿意称臣而已。
虽然明知这点诚意之下,几乎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诸葛瑾还是带着人马出发了。
只可惜,等诸葛瑾带着和谈的队伍来到了襄阳,丞相却是已经带着人马回返了成都。
就算是如此,诸葛瑾依旧没有放弃,当即就要带着人,继续追向成都。
看在丞相的份上,身为荆州都督的马谡不仅很好地招待了诸葛瑾一行人,更是悄悄地告知了诸葛瑾:无需前往成都白费力气。
马谡知道,作为当事人的诸葛瑾又何尝不知道。
可诸葛家的人就是这样,明知不可为,也偏要为之,为此哪怕跋山涉水、鞠躬尽瘁也在所不惜。
终于,在经过了大半个月的跋涉后,诸葛瑾也是如愿来到了成都城内。
只是,他却还是没有如愿见到丞相或是汉皇刘禅。
甚至,就连接待他的规格也是空前的低,没办法,此刻的大汉早已经全情投入到了迁都的事宜之中,哪里还有人去理会一个注定要失败的谈判。
也就是诸葛瑾占了是丞相亲戚的便宜,这才还有人搭理他。
但很快,丞相府便是传出了谕令:既是吴王想要谈判,那便去找荆州都督马谡去。
这对于一国使臣而言,当然是一种羞辱。
若是换了三两年前,甚至不需三两年前,只在一年之前,见此情形的诸葛瑾都会毫不犹豫地拂袖而去。
只可惜,此刻的东吴与蜀汉早已经今非昔比。
蜀汉不再需要仰仗东吴的牵制,而东吴却要仰仗蜀汉的鼻息。
与其说诸葛瑾此来是和谈的,不如说诸葛瑾就是来求和的。
此情此景,亦如当年夷陵之战后的蜀汉。
更何况,丞相府的谕令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东吴既是要称臣,对等之下,与那开府仪同三司的大汉后将军、荆州都督马谡和谈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