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弱国哪里有外交

蜀汉怎么知道东吴要称臣的?

你要知道,这世上从来不缺聪明人。

就如当年的官渡之战前,面对袁绍的百万雄兵,曹操麾下除了宗室的几名大将和心腹的几名大臣之外,有几人不通袁绍的?

同样,等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结,袁绍的手下,诸如辛评、崔琰等人,又多少随着袁绍一起去了?

甚至,不少的人在袁绍未死之前,便已经开始与曹操阵营暗通款曲了。

自然,意识东吴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尤其在见识到汉军的无所不克之后,吴国之内与蜀汉勾连之人,又岂止一二十人而已。

于是,诸葛瑾等人尚未抵达成都呢,东吴的和谈条件实际上已经摆上了丞相的案桌。

也是因为丞相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底线,才更对所谓的和谈没有半点兴趣。

把诸葛瑾踢去荆州,已经算是照顾彼此的兄弟情义了。

而面对蜀汉这近乎羞辱的安排,诸葛瑾也自然明白,自己的底牌已经被对手得知,和谈几乎已经没有任何的希望了。

但作为弱国的使臣,诸葛瑾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要么就此作罢,回东吴去,要么接受去路的安排,前往荆州。

万般无奈之下,诸葛瑾还是选择了后者。

几乎是灰溜溜地,在成都几乎处处碰壁的诸葛瑾,也只能带着一众的使臣队伍,再度踏上了前往荆州的路程。

这一走,便又是大半个月。

蜀道之难,便是青年壮汉也望而却步,更别说诸葛瑾这样一个六旬老汉了。

可为了东吴大业,诸葛瑾还是咬着牙又走完了一遍崎岖的蜀道。

也就在这一趟趟艰难的跋涉中,诸葛瑾麾下的和谈队伍由入蜀的百余人,锐减到了如今的不到五十人。

其中艰辛,可见一斑。

可令诸葛瑾无法释怀的是,放下尊严,跋山涉水地回到襄阳之后,诸葛瑾却依旧没能完成他想要的和谈。

蜀汉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本该负责与他和谈的都督马谡,已经在两日前开拔前往了长安,准备参加迁都的仪式。

这着实是让诸葛瑾差点一口气缓不过来,却又无可奈何。

毕竟,迁都之事何其重要,谁也不能阻止马谡这样一位重将前往观礼吧,就算是有和谈的任务也一样。

按理说,到此时,大汉的态度已经算是很明确了,诸葛瑾也该打道回府了。

可偏偏,诸葛瑾也是轴得很,面对大汉一而再、再而三的婉拒,诸葛瑾却是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态,毅然决然地留在了襄阳,等着马谡的归来。

这着实是马谡所没有想到的。

“到底是诸葛一脉啊!”得到消息的马谡也是不由得暗叹道。

是的,马谡根本没有前往长安观礼,也更没有离开襄阳。

很简单的道理,大汉虽然已经跟魏国签订了停战协定,但谁都明白,这份协定随时有被撕毁的可能。

身为荆州主将,马谡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迁都之礼,而致襄阳乃至整个荆州于不顾呢。

要知道,当年的关将军,可是连皇叔称王的重要时刻都没有前往,就是为了镇守襄阳。

之所以告知诸葛瑾自己已经前往长安,无非是想让其知难而退罢了。

而诸葛瑾坐等的这一手,倒真是让马谡既肃然起敬又有些烦躁了起来。

没办法,马谡也是随即让张苞前往江陵城,将关兴给换了来。

于此同时,一封手令也是交到了关兴的手中。

手令中,马谡全权委托了关兴作为大汉的谈判代表。

是的,关兴,故大汉前将军之次子——关兴,被任命为了大汉与东吴的谈判代表。

得到了手令的关兴也是仰天长啸,当即便是连夜叫开了城门,回到了襄阳城内。

翌日,大汉新安排了谈判代表的消息便是通报给了诸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