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汉魏停战吴国乱

可是,即便知道了又能如何呢!

且不说如今的大汉早已经有了无视吴国的资本,就说如今吴国内部,自己都已经快乱成了一锅粥,哪里还能顾及得到外交事宜。

要说现在的东吴,是真的已经乱得不像话了。

究其原因,根子还是出在了孙权身上。

虽然这次的失败,看起来并没有逍遥津那次那般的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对孙权的打击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毁灭性的。

而连续数次的错误决断,不仅让孙权颜面尽失,更是让跟随在他身边的心腹损失殆尽。

尤其是这一次双朱(朱然、朱桓)的陨落,无疑是对孙权在军中势力的一次重创。

在无论怎样的朝廷之中,兵权永远是最为关键的权利。“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即便放诸三国,也并无不可。

失去军中的心腹,再加上包括陆逊在内吴郡世家的侵蚀,无疑,此刻的孙权正面临着军权被架空的窘境。

若是一切就这么演化下去,于孙权而言固然不会是个好结果,但对于吴国而言,或许在权力更迭之后,还能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可要命的是,别看孙权在战场上几乎是嗅觉失灵的状态,但他对权力的嗅觉十分地灵敏。

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孙权便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正在逐步丧失着权利。

身为君王,这样的事情,当然是绝无法忍受的。

当即,孙权便是开启了对吴郡世家的反击。

而想要反击,孙权最需要不是其他,正是人才。

诸葛瑾等本就是心腹之人自不必多说,立即被孙权拔擢并赋予兵权。

只可惜,这样可以信任的心腹毕竟只是少数,为了凑人数,甚至就连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也是提前登上了政治舞台,被孙权调回了建业。

没办法,外姓人不够,那就本族人凑!

面对来自吴郡世家的压力,孙权也顾不得一直以来对宗室的防备,肉烂在锅里,总比被吴郡的世家夺了去要好。

于是,孙权也是大肆地对孙氏族人进行分封,不仅仅是直系的孙氏子弟,就连旁系甚至是远房的孙氏之人,也被通通封爵,并赐予官职。

这样的倒行逆施自然又是引来了吴郡世家的强烈反扑。

到了后来,几乎是每次孙权进行赐封,过不了几日,就能收到来自吴郡世家对这些人的弹劾。

而且,弹劾的数量更是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大有要将孙权所烂封的爵位全都拿下的意思。

只是,这看似针尖对麦芒的冲突之中,实际上,孙权却是在这争斗之中,重新站稳了脚跟。

是的,明面上,孙权与吴郡世家在烂封的孙氏族人问题上斗得死去活来,甚至,因为弹劾大多有理有据,孙权甚至是处于被压制的地位。

可细细一看,随着斗争的继续,孙权却是将几个紧要位置给彻底掌握在了手中。

比如负责宫闱的禁军,就被诸葛恪给牢牢地握在了手中;而建业附近最强的一支机动部队也被诸葛瑾握在了手中。

不知不觉间,孙权硬是用以诸葛瑾父子为首的一批心腹,重新填补了朱然、朱桓等人逝去后的空缺,并把建业给牢牢地握在手中。

是的,从结果来看,这些孙氏的族人从始至终就只是个靶子而已——一个用来掩护诸葛瑾等真正心腹攫取权力的靶子。

不过,尽管孙权已经很是努力,但毕竟之前失分太多。

更多的将士们还是更愿意看到能带给他们胜利的陆逊。因此,身为大都督的陆逊,虽然那没有明着出面,却还是将绝大多数的兵权收入囊中。

不过,即便如此,拿下了建业附近的兵权之后,孙权也总算是有了自保的能力。

只是,堂堂的一国之君,沦落到需要用尽心机去自保的地步。实际上,这君王已经算是很失败了。

若是换了一般人,就如隋炀帝杨广,恐怕是万万无法接受这样的状况的。

可孙权却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一日又一日地与吴郡世家们角斗着,一点一滴地收复着曾经属于他的权力与威信。

“与人斗,其乐无穷”之言,似乎是很好的应证在了孙权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