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汉魏停战吴国乱

可孙权是斗爽了,吴国可就遭了殃了。

在孙权的乱命和之后文臣的所谓的“拨乱反正”之中,吴国的百姓可谓是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也就在这乱糟糟的朝堂之上,太子孙登也逐渐登上了舞台,成为了独立于孙权的另一方政治势力。甚至孙权其他成年的儿子们也渐渐展露出头角。

而孙登和孙权儿子们的身后站着的,正是又被孙权坑了一把的孙氏宗室。当然了,这其中也少不了吴郡世家的手笔。

随着孙登等新的政治势力的加入,整个吴国的朝堂已经不能用乱来形容了。

甚至一度,吴国朝堂几乎已经失去了国家的机能。

好在,孙权和世家们也都是敏锐地察觉到,继续这样下去,吴国自己就能灭亡了。

随即,双方也是默契地开启了和解模式。

只是,伤痕已经存在,想要修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相较于吴国内部的乱糟糟,北方的魏国就要好上了太多。

尽管在曹真和司马懿的默契配合之下,魏国又是丢掉了包括雍州和荆南在内的大片国土。

但妙也就妙在,这祸患是曹真和司马懿共同踩下的。

而这两人的背后,一个是咱们的魏王曹叡、是整个的曹家(夏侯家)宗室,一个则是代表着最广大世家利益的颍川系。

宗室加颍川系,这几乎就是大半个魏国朝堂了。

老大和老二犯了错,难道老三还有资格来教训一二?

显然是不存在的!

因此,随着前线的战报传来,魏国朝堂的态度倒是出奇地统一,并没有追究两位主将带兵的问题,而是集体商议起了要怎么办的问题。

不管是出于被胁迫还是被自愿的原因,魏国朝堂好歹是将劲儿往一处使了。

仅凭这一点,同为主公的曹叡就要高出孙权不止一个档次。

当然,一开始,曹魏的朝堂还准备继续投入兵力,夺回函谷关。

只是,随着司马懿的请罪书被送到了邺城,所有人也都明白,此战已经打不下去了。

“停战和谈”四字,更是是司马懿直接在请罪书中建议的。

是的,极度擅长忍耐的司马懿在面对蜀汉主力大军已经到来的现实,再度狠狠地低下了头。

当然,知道历史的人都知道,只要司马老儿不死,这复仇的种子就不会灭亡。一时的低头,只是为了积蓄力量以完成最终的虎啸山林。

只是,到底什么时候虎啸山林,以什么样的姿态虎啸山林,司马懿的心中也已经有了盘算。

但不管怎么说,从邺城的文武官员看来:连失去了儿子的司马懿都觉得此战不能这么打下去了,那就说明,此战是真的不能再接着打了。

好巧不巧的是,几乎就在曹叡准备做出决断之际,蜀汉的使者董允也是来到了邺城之中。

在得知了蜀汉的和谈之意后,曹叡也是当即做出了决定,下令停战,并派出使臣随汉使前往荆州襄阳,与蜀汉进行和谈。

很快的时间里,魏国的使者一路跋山涉水便是来到了襄阳城内。

只是令魏国使者颇为意外的是,迎接他的,并且主持这次魏、汉和谈的,不是诸葛丞相,也不是来自成都的文臣大佬,更不是刚刚随着魏国使者一道归来的董允,而是开府仪同三司的大汉后将军,兼荆州大都督,马谡、马幼常,马将军。

虽然这个任命倒也体现了蜀汉对和谈的重视,毕竟“开府仪同三司”、“大汉后将军”以及“荆州大都督”等词,可不是轻易能说出口的。

只是,让一个明显军事见长的将军来负责谈判事宜,不仅仅魏国使者意外,正在整编魏军的马谡在接到了丞相的命令时也是一脸的蒙圈。

“我是将军,是将军,将军啊!”马谡一边接过了丞相的指令一边也是在心中无能狂怒道。

要一个将军去整谈判的活,不得不说,这着实是有些牵强了。

但,或许是丞相看马谡整编降卒实在是太轻松了,又或者是丞相想让马谡再增加一些技能,因此,陈勋这才又给马谡安排了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