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吴军再出幺蛾子

更重要的是,经历过建安二十四年的汉军,怎么可能再重复重演当年的悲剧。

很显然,背刺汉军,不仅要背负骂名,成功的几率却还很低。

就这,还得防着一手魏军的背刺——万一荆南拿下了,魏军又翻脸怎么办?那样的情况下,汉军是不可能再对吴军有任何的支援。

如此,极大概率下,即便吴军冒天下之大不韪行事,也极有可能为魏军做嫁衣。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该充当润滑剂的诸葛瑾和朱然等人,一时之间也是没了主意,只能是将情况汇报给了宫内的孙权。

却没想到,孙权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一改以往的懒散模样,只在两个时辰后,便是召见了魏国的使者。

而听到了吴王召见魏使的陆逊,悬着的心也终究是死了。

以陆逊对孙权的了解,这看似只是正常接待的行为,实际上表明的,却是孙权已经在心底里同意了魏国所请。

否则,孙权根本不会理会魏国使者,也更不会摒弃掉所有人,与魏国使者见面。

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锻炼,陆逊的确是对孙权有着更深刻的了解,而孙权也的确是想要答应魏国所请,再度背刺汉军。

至于原因嘛,很简单,此时的孙权唯一所想的,就是凭借着再度的战争,找回丢失的尊严与信心。

这俨然是一种不管不顾的赌徒心态。

事实也正如陆逊所预料的那般,在见过了魏国使者之后不久,孙权便是将一众的朝臣唤入了王宫之中。

随即,孙权也是当着众人的面,宣布了与魏国联盟的决定。

而从始至终,孙权都没有要跟陆逊这个名义上的二把手商议一番的想法。

这也着实让陆逊颇为丧气:原来从始至终,自己都只是一个工具人而已。哪怕自己才刚刚“力挽狂澜”将吴王和一众的大军救回吴境。

唯一值得陆逊稍作庆幸的是,孙权虽然没有将陆逊拉去商议,却也没有提前与吴郡其他的世家们进行沟通。

毕竟在听到孙权当众宣布决定的时候,吴郡的世家家主们也是同样的震惊。

当然,在短暂的震惊之后,与陆逊不同的是,吴郡的世家们却是纷纷狂喜了起来。

从这一点来看,陆逊也是得出了结论:孙权并不是针对自己,而是将所有人都看成了是他的棋子和附庸,都会无条件的同意他、支持他。

也不知道孙权是什么时候起,政治智慧下降成了如此地步。

而陆逊也在此时,有些迟疑了起来,这样的王上,不仅军事上一塌糊涂,政治上也变得幼稚而跋扈起来的王上,真的还值得自己的追随吗?

这边陆逊还在想着今后要如何面对吴王孙权。

那边的孙权却是已经与众将说起了建安二十四年,吕蒙和陆逊一起白衣渡江,占据江夏的故事。

不用问,孙权也是想要复刻建安二十四年的故事。

你别说,在曾经的胜利加持下,不少的吴将们也是心动了起来。

事已至此,陆逊也明白了,他已经无力阻止些什么了。

随即陆逊也是暗暗在心中摒弃掉所有的杂念,开始筹算此战的胜机。

不管怎样,汉军在荆南区域的兵力只有寥寥数千人而已,己方若是抽调扬州方向大军,依旧能够形成一支十余万兵力的大军。

十万大军对数千守军,优势当然在我。

可是,江陵城,真的有那么好打吗?

好不好打,朱然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过天下人,身为吴郡大都督的陆逊自然也知道。

虽然那一战中,还有诸葛瑾、孙盛等人的参与,但以朱然之能都能坚守住城池,也足见到江陵城的坚固程度。

尤其,如今的吴军跟当年的吴军可是有着天壤之别。

单单说这士气问题,就根本不在一个维度,还有士兵疲惫的问题,以及攻城器械供应的问题。

显然,此时的吴军根本不适合进攻,更不适合去进攻一座坚城,甚至,就连战斗的号角声都不应该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