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吴军再出幺蛾子

就在丞相率军南下之际,曹魏的使者也是拍马赶到了东吴都城——建业。

是的,因为荆州之行的再度失败,吴王孙权已经将自己手里最后的一点底牌和威信给消耗干净了。

因此,迁都的事宜自然是不了了之。

而且因为武昌城就在发生大战的江夏郡内,心有余悸的孙权甚至不敢继续待在武昌,直接便是回了建业。

这倒也算是省去了魏国来使的诸多麻烦。

只是,回到了建业的孙权,仿佛灵魂已经被抽干,根本无心政事。

朝堂诸事顺理成章地落入了陆逊和一众吴郡世家门阀的手中。

也正是因为孙权的彻底摆烂,倒是让原本一体的吴郡世家渐渐产生了内斗的迹象。

无他,陆逊可并不是能够与人分享权力的存在。

之前因为孙权的打压,陆逊不得不与吴郡世家们“同仇敌忾”,而如今孙权彻底放权,陆逊又在回程之战中立下了大功,几乎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陆逊自然是想要将军中说一不二的状态延续到朝堂,而已经被打压了两年之久的吴郡世家,也迫切地想要趁着孙权让权的时间,恢复以往的荣光。

可权利就那么多,两边都想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和权柄,自然而然地,冲突几乎无可避免。

好在,还有诸葛瑾、潘璋等属于孙权一系的朝臣们存在,时时充当着“润滑剂”的作用,倒是让吴国的朝堂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

只是,这略带诡异的平衡,却是随着魏使的到来,而被打破。

无他,陆逊与吴郡世家之间的意见再度相左,而且是那种不可调和的存在。

很显然,才刚刚复苏的吴郡世家们,迫切地需要伸展手脚,在向东吴百姓们展示实力的同时,更要占据和攫取更多的权利。

甚至,不少吴郡世家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吴军之中。而配合魏国,以大军重夺荆南三郡,就是最好的办法。

这样的想法自然是遭到了陆逊的强烈反对。

之所以陆逊的反应如此猛烈,倒也不仅仅是陆逊并不看好魏吴联合,更多的,陆逊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一旦开战,也就给而来吴郡的世家们再度向军中伸手的机会。

虽然陆逊并没有听过“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至理名言,但陆逊却也早已经将军队视为了自己的禁脔。

尤其在陆逊成功带回大军之后,其在军中的声望已经直逼当年赢下赤壁之战的周瑜周大都督。

陆逊根本不可能将军队这块自己的自留地,让给所有的吴郡世家们集体开垦。

自然,陆逊对魏使的态度便是拒绝。

而从吴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两者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存在。

若是按照陆逊的想法,拒绝魏军的邀请,那么,在没有得到吴军认可或者说吴军自己没有调离的情况下,魏国也根本不敢抽调扬州方向的兵力;

幽州方向,曹魏也更没法抽调。

换言之,魏国即将失去几乎所有增援的可能。如此一来,魏国的失败几乎就成了必然。

而一旦魏国失败,汉国不仅将恢复先秦故土,更是拥有着荆州这块到哪都快的跳板。

可以说,一旦失去这次的机会,大汉的强大将成为必然,而且依托特殊的地形优势,单挑魏国也不再是什么难事,甚至一边拖住吴军,一边打击魏军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这样的话,原本的三足鼎立,就要变成两强独立了,而作为最为弱小的吴国也将彻底地沦为了陪衬。

而若是按照一众世家的想法,再度与魏军结盟,背刺汉军。

且不说成功的几率有多少,单单是这再度的背刺,就着实是有些太过难为情了。

要知道,吴军之所以还能全须全尾地回到江东,可少不了马谡的汉军的帮忙。

若非马谡的汉军在襄阳城将魏军的后路给断了,即便吴军最终能够突围,恐怕也得再付出数万大军的代价。

如今才从魏军的包围中逃出,就又与魏军勾搭到一起,反而要背刺救援自己的汉军。

这到哪里,都是件相当丢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