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大军转向往荆襄

只是,曹叡最后的决断,几乎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是的,曹叡不打算放弃关中和襄樊任何一个地方。

可想不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却是另外一回事。

随着近些年不断的大战,曹魏虽然那偶有收获,但大体上,曹魏的国力还是年年下降的。

具体表现,便是这些年魏军的数量几乎再难回到巅峰。

时至今日,曹魏的兵力较之丞相第一次北伐之时更是有减无增。

原本的三条战线之中,西线也就是关中—长安防线已经彻底崩溃,连带着驻守其中的数万兵马也一同交代,只剩下各个地方的零星武装力量。

东线,也就是扬州方向上,倒是没有太大的损失,再加上近两年的恢复,兵力还维持在九至十万上下。

中线,也就是荆州防线,已经聚集了原本的荆州军团以及洛阳的机动部队,甚至是青州兵,总兵力一度达到了恐怖的二十余万。

可在经过与吴军、汉军的轮番交战之后,也已经锐减到了只有十六万左右的兵力。

北线,也就是幽州防线,还有近十万大军对抗着公孙氏。

以上几乎就是曹魏的全部兵马了。

简单来说,此时的曹魏看似仍然据有着天下三分之二的版图,但其实际战力已经大不如前。

就比如现在,想要关中、荆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曹魏要么就要从北方防御公孙氏的兵士中调兵来援,要么就只能从扬州方向抽调兵力。

换言之,曹魏要么放松对幽州公孙氏的防御,要么就要放松对东吴孙氏的防守。

两害相权取其轻,曹叡几乎是想也没想便是选择了后者。

无他,邺城还在北方呢!总不可能为了关中和襄樊,把自家老巢都给丢了吧!

对于北面的公孙氏,曹叡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根本不可能给他任何机会。

更何况,对于东线的东吴,曹叡还是有些办法的。甚至都不需要割肉,东吴就会乖乖配合。

就比如,将如今还在汉军手中的江陵城和还在自己手中的长沙、衡阳等郡许诺给东吴,就足以动摇其上下的决心。

毕竟,对于三起炎汉的恐惧,这位大魏吴王的害怕可一点不比魏国差。

甚至,若是处置得当,即便吴、魏才经历过一场大战,也未必就不能将吴国重新拉上魏国的大船。

你要知道,因为前次称帝的失败,至今孙权还是大魏的吴王呢。

若是真能说服吴国出兵,在现有的情况下,不是不可能重现建安二十四年的故事的。

同样大军孤悬于外,同样的内部空虚。若是此时,吴军能够重整旗鼓,绕道桂阳郡再经长沙郡,攻入南郡,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此时聚兵于襄阳的汉军根本无力回援江陵城,至此,吴军是极有可能再度拿下江陵,从而威胁汉军的粮道的。

可以说,只要吴军被说动,对于魏军而言,就几乎是逆转局势的存在。

为此,大魏皇帝曹叡的满满诚意几乎是立即向东吴进发。

与此同时,曹叡也是将自己的决定告知了襄樊前线的曹真和司马懿。

于是,曹真和司马懿也是紧急磋商,决议兵分两路。

一路由曹真带领,共计三万兵马,先行退回洛阳,并组织粮草和军械,待扬州大军到来之后,即行杀向函谷关。

剩下的十三万大军,除了一万多人驻守樊城之外,其余一十二万大军则由司马懿率领继续围攻襄阳。

应该说,这已经是在如此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了。

首先是将领上,让与马谡有着杀子之仇的司马懿留在襄阳显然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常年坐镇关中的曹真,带着兵马反击函谷也是自然之意。

其次是兵力上,虽然魏军如今在襄樊战场上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但考虑到襄阳城的坚固,曹真和司马懿还是决定先保证襄樊的足够兵力,以应不时之需。

一十二万大军会攻襄阳,想来也足够压制住汉军了。

只要汉军的援军不至,拿下襄阳几乎会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唯一的问题无非只是时间而已。

只可惜,他们显然还是有些小看了丞相。

他怎么可能任由自己的学生,还是自己十分看好的继承人马谡身处危险之中。

也就在曹叡的使者风风火火地向东吴派出使者之际,马谡的传书也终于是辗转地来到了还在函谷关的丞相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