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东吴孙权在行动,蜀汉北伐准备中

公元228年八月,曹魏扬州牧曹休率军步骑兵十万,赴皖城进发接应假意投降之东吴番阳太守周鲂。

历史上,为策应东吴之行动,蜀汉同时发动了对陈仓城的进攻,是为第二次北伐。

只可惜,因为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曹真已经果断预料到蜀军来日北伐的目的地——陈仓城。同时,更是给陈仓留下了名将郝昭,仅仅用了数月的时间,便将陈仓城造成了铁桶一般。

于是,蜀汉时隔半年的第二次北伐,很快随着东吴在石亭之战的胜利,而以失败告终。

不得不说,跟这东吴鼠辈做队友是真的恶心。

这石亭之战,说好听点,是魏、吴两国聚集了二十万大军围绕着扬州的归属而展开的一场大型战役。甚至是东吴自逍遥津之后难的一场胜利,孙权更是在这场胜利的第二年(230年)迫不及待地称帝。

可实际上呢?

这场声势浩大的战斗,魏国的损失却根本不大,而东吴的胜利更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首先是战术上,东吴鼠辈又用的是诈降的一套。

这也就算了,对敌人兵不厌诈也是正常的。

可对敌人狡诈,没必要对盟友也藏着一手吧?

八月进军,七月底才知会蜀汉方面,并要求丞相策应进军。

你哪怕是早些知会汉军一声呢,也不至于丞相起兵如此仓促吧。兵马只聚集了数万人,连攻城的云梯箭塔都有所不足,这在丞相历次的征战之中都是少见的。

若是能给丞相哪怕稍多一点点时间,就算郝昭真的把陈仓造成铁桶,丞相也未必就啃不下来。

尽管起兵仓促,但为了能伐魏的最终目标,丞相还是硬着头皮带兵冲了出来。

可东吴这帮鼠辈又是怎么做的?

丞相这边正打得热闹呢(攻了二十来天,时间绝不算长,当年阳平关,刘备带着全军精锐可是啃了大半年的),正备好了武器装备准备彻底拿下郝昭呢,那边就传来了所谓“胜利”的消息:吴军击破曹休军,俘斩万人。

然后呢?

然后退兵了!

你敢信!

明明已经占据了绝大的优势,明明曹休就在眼前,一个冲锋便能拿下曹魏在东线战场的最高司令了,可你东吴十万大军竟然退兵了?

仅仅是因为“吴人望见逵军,惊走,休乃得还。”

就一个贾逵军,就把整整十万东吴大军给吓走了?

东吴这一撤,魏军掉过头来就开始增援西线,这让丞相怎么办?

也只能撤了。

你哪怕是多打一些时日呢?!

一场浩大的战役,一场蓄谋已久,甚至还动用了蜀汉两国数十万大军的力量,其结果竟然只是“斩俘万人”?甚至连战线都没能向魏国境内推进一里,就匆匆收兵?还连带着陈仓城下的丞相也不得不撤兵。

这就像是动用了数十亿的资金投入股市,然后获利一万元,然后满世界地宣扬自己赚钱了。

真是无耻又无奈。

你孙权是没杀过人是吧!

人家张辽八百骑在逍遥津都不止俘斩这区区万人啊!

可以说,这场“石亭之战”对于东吴而言,几乎可以称为是“不败之败”。

这对于蜀汉而言,更是极度的失败,好不容易存积的粮草被挥霍了不说,还搭上了不少士卒的性命。唯一的好消息是,至此丞相也算是看清楚了那帮鼠辈纯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再不把两面出击放在心上。

而对于魏国,虽然损失了一万人,却也让魏国上下所有人看清了东吴的鼠辈行为——大捷之下都不敢进军,还有什么可怕的?

至此,魏国的重心可以彻底地转向西线战场。

可以说,这一场“石亭之战”的胜利,魏国不仅不亏,反而及时地调整了之前的国策失误,几乎是稳赚不赔的。

更要命的是,随着“石亭之战”的落幕,曹魏东线总司令曹休同志抱恙,满宠这个在樊城沉白马盟誓的狠人临危受命,担任了东线代理总司令。

这一代理不要紧,却标志着宗室为帅的惯例被打破,也为接下来司马懿主政西线埋下了伏笔。

而随着曹家人才凋零,曹魏的兵权渐渐被被颍川系所控制,而曹操一生所用的宗室平衡颍川系的策略,也从此刻开始渐渐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