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东吴孙权在行动,蜀汉北伐准备中

好在,随着马谡的到来,蜀汉的情况已经大有改观。

至少,已经取得了第一次北伐的关键胜利、手握着陇右五郡的大汉,有着太多的道路可以冲杀至关中平原,自然不必拘泥于陈仓城。

倒是东吴方面,依旧在大战在即的前一刻,安排嘞使者寻求蜀汉方面的策应。

只要能对付曹魏,丞相自然是举双手双脚地支持。尽管大军才刚刚休整完毕,尽管秋收就要开始,丞相还是毅然决然地开始布置了北伐事宜。

当然,相比于历史上的捉襟见肘,此时的丞相有着太多的选择了。

若是目标小一点,可以直下武都、阴平两郡,拔除掉楔入自己地盘的最后两个魏郡;

若是目标再大一点,可以兵向凉州,为大汉增添一养马之场;

若是目标再再大一些,则可以兵向长安,彻底威胁曹魏的大后方。

当然,若是考虑到要对东线的吴军产生策应的效果,兵向长安,依旧是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选择。只有兵向长安,才能让魏军产生危机感,才可以牵扯住魏军的精力。

因此,本着对盟友负责的态度,丞相还是力排众议,按照历史上那般,积极开始准备二次北伐。

不过,因为陇右五郡已在掌握,这次的进军,丞相倒是没有如同历史上那般一头扎向陈仓,反而更像是第一次北伐的翻版。

首先是赵云所率偏师,继续出褒斜道威胁郿县和长安;

主力大军则是出祁山,经陇右入街亭,自关陇道、鸡头道、瓦亭道下陇,直插雍城——曹魏在关中的第一道防线的支撑点。

若是攻击顺利,则开始兵分两路分别向槐里和郿县,曹魏在关中的第二道防线发起进攻。在击破槐里和郿县之后,大军会同褒斜道而出的赵云所部,合围曹魏在关中的最后堡垒——长安。

若是攻击不顺利,则将部分军力驻守雍城,在关中与魏军形成对峙之势。

换言之,丞相此次出击的目标,最低也是占领雍城。

应该说,这样的布局,比之第二次北伐之时,显然要更加地从容,也更加地进取。

这一点从雍城的地理位置就能看得出来。

位于关中平原的雍城,其位置重要性比之陈仓更是重要了不知多少倍。占领陈仓不过是占领了一个出关的入口,而占领了雍城,则是拥有了关中平原近三分之一的控制权。

若是能占领郿县等地,那更不用说了,从此长安就将成为大汉案板上的一块肉。

魏国要么就要囤积大量的兵力在长安城,要么就只能灰溜溜地退出关中。

应该说,若是真的能趁机占据雍城,甚至是更多的地方,就算是东线战场收获甚微,也无关紧要。

只可惜,这个计划虽然是足够的宏大,但却相较于历史上的第二次北伐,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路程。

是的,大军出陈仓而战,与大军出祁山,经陇右而下雍城,路程何止增加一倍之遥。

这也就意味着,甚至丞相的大军还在半路之上,就将听到东吴撤军,而曹魏向西线增兵的消息。

因此,丞相的计划是好的,但却算漏了他有一个多么不靠谱的队友。

当然,此时的丞相显然是不知道这些的。

甚至,此时的丞相还隐隐有些兴奋,当然这也很正常,年初才拿下了陇右五郡,年底就要踏足关中,甚至一切顺利的话,可以一战而定关中,这叫人如何不兴奋。

当即,整个大汉也是按照丞相的要求再度启动了起来。

只是苦了远在陇西郡的马谡和南安郡的姜维,辛辛苦苦准备了半年之久的攻凉计划,几乎就要毁于一旦了。

没办法,因为东吴鼠辈的捣乱,丞相也是打破了先下凉州再入雍州的既定计划,既然如此,从丞相的视角来看,摆在凉州身边的两只生力军就必须调回了。

尤其是马谡和姜维,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此去关中至关重要,丞相自然是要带上他们两人的。

不过,为了保证后路的安全,丞相还是下令在两郡各留下了两千兵马。

而随着丞相的调令到来,两人虽然相隔百里,却也是不约而同地苦了脸。

先说姜维那边,除了已经训练已久的大军之外,他已经着马岱秘密联络了凉州的羌族,双方都已经基本约定好了,只等今年秋收一结束,他就要挥军北上,直入金城。

可现在丞相军令一下,自己还怎么挥军北上,直入进城啊?

自己一旦不行动,那些约定好的羌族怎么办?

即便是及时派人通知了计划取消,这对于羌族而言,可是很扣分的失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