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 3 月,春寒料峭,局势紧张。日寇丧心病狂地纠集了多达万人的兵力,兵分八路气势汹汹地向朝南根据地发起了疯狂的进犯。然而,在我军英勇顽强的抵抗下,日寇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但他们贼心不死,惨败之后又花样翻新,企图采用阴险的“以华制华”的政策来达到其罪恶目的。
7 月上旬,炎炎烈日下,日寇从盛家桥、黄郭闸到全塘一线狼狈撤退。可其居心叵测,故意在包围圈子留了一个缺口,妄图借此缺口让国民党军队钻进来,从而借国民党之手来消灭新四军,其用心之险恶,令人发指。
新四军迅速而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他们充分利用周家大山、磨盘山一线的有利地形,精心构筑工事。战士们挥汗如雨,搬石运土,一道道坚固的战壕在山坡上逐渐成形。
他们巧妙地设置了防御屏障,布置了火力点,将每一处地形优势都发挥到极致。准备给来犯之敌以坚密性的打击,让敌人陷入他们精心布置的天罗地网之中,有来无回。
担任驻守磨盘山阵地的白湖独立团二营,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他们一方面派遣了一支精悍的小部队,悄悄深入沐家集、盛家桥一带,紧密地配合游击队展开灵活多样的活动。
另一方面,在怀宁区数千群众的热情支援下,二营全体战士士气高昂。他们齐心协力,与群众共同奋战在磨盘山、丁字山、黄泥山一线,紧张有序地赶修工事。
战士们和群众们并肩作战,挖土搬石,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没有人喊累,没有人退缩。大家心中都怀着坚定的信念,要为保卫家园、抗击敌人构建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1943 年 10 月 15 日,秋意渐浓,凉意袭人,但在阵地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新四军第 7 师政委曾希圣代师长谭希林亲自奔赴至第一线,与广大军民并肩作战,共同修筑碉堡、挖掘战壕。
曾政委身着朴素的军装,身先士卒,和战士们、群众们一起挥锹铲土,汗水顺着他坚毅的脸庞不断滑落。在首长的鼓舞下,所有人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群情激昂,干劲冲天。
曾政委亲切地走到群众中间,望着他们满是汗水却依然坚定的面庞,关切地问道:“你们修工事累不累啊?”群众们停下手中的活,挺直了腰杆,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不累!你们为我们家乡不惧流血牺牲,我们还能怕累吗?”这洪亮的回答在阵地上空回荡,彰显着军民一心的强大力量。
修碉堡所采用的主要工具便是土基模,而这种土基的制作过程有着独特的方法。首先要挖出一个个土基塘,然后牵来健壮的牛,让牛在土基塘里反复踩踏。经过牛的有力踩踏,土质变得紧实而有黏性。接着,再对这些经过踩踏处理的土质进行加工制作,使其达到合适的质地和形状,晒干后即可砌筑碉堡,修筑土碉堡是新四军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