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17日傍晚,日寇对银屏山区发动大规模扫荡。
位于巢无交界的银屏山地势险要。1941 年 5 月,新四军第七师在这里宣布成立。起初日军无视这支隐蔽发展的部队,然而两年时间,在粉碎日伪顽的清剿和扫荡中,遇战越强,迅速壮大新四军第 7 师的兵力足以威胁日伪大本营南京的安全,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1941 年,在那令人痛心的皖南事变发生以后,新四军第 7 师于无为的红庙乡正式成立。当时的局势严峻,战火纷飞,但英勇的战士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集结,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和挑战。
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后,陇海县以南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新四军整编为 7 个师一个独立旅,总兵力 9 万余人而新四军第七师是其中兵力最少的一个,仅三千 余人。
新四军第 7 师由皖南事变突围部队及活动于皖中的无为游击队、第 3 支队挺进团及地方武装等编成,1941 年 5 月于无为正式成立,仅下辖下辖第 19 旅及挺进团,仅 4 个团,兵力 3,000 余人,师部驻巢县南部山区。
第 7 师成立时师长为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之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第 19 旅旅长孙仲德,政治委员由曾希圣担任兼任,政治部主任何伟兼任挺进团团长是林维先,政治委员彭胜标。新四军第 7 师活动区域为皖江地区较为富庶,不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与芜湖、南京临近,是商贾必定必经之地。
皖江根据地财政收入不仅能供给本根据地军政费用,还不断上缴军部款物,支援整个华中根据地的敌后抗战。第 7 师成立后,以巢县、无为等为中心,向西南、东北三个方向发展,打通了与第 2 师、第 5 师、第 6 师的联系,扩大了根据地,皖南地区力量有所恢复。1942 年 2 月,傅秋涛到职任副师长。1943 年 9 月,谭希林率第 2 师一部到皖江任第 7 师代师长。
到 1945 年 8 月抗日大反攻时期,第七师主力部队发展到 2 万余人,根据地人口 300 余万。1945 年 10 月,新四军第七师部队编为第十九旅、二十旅、二 21 旅北调山东根据地。此时第 7 师师长谭希林,政治委员曾希圣,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参谋长孙仲德,第 19 旅旅长林维先,政治委员黄火星,第 20 旅旅旅长梁金华,政治委员黄耀南。第 21 旅旅长马长炎,政治委员黄先。第 7 师后改为华东野战军第 7 纵队。
1941 年 5 月,在无为这片充满希望与斗志的土地上,新四军第 7 师正式宣布成立。成立之初,日军对这支在暗中默默积蓄力量、隐蔽发展的部队嗤之以鼻,选择了无视。
然而,在随后短短两年的艰难时光里,新四军第 7 师在一次次粉碎日伪顽三方联合的清剿和扫荡中,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与战斗力。他们非但没有被敌人的凶猛攻势所击垮,反而在战火的淬炼中越战越强。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第 7 师迅速发展壮大,兵力日益雄厚。
强大起来的第 7 师,其军事力量已经足以对日伪的大本营南京构成严重威胁,宛如一把无比锋利的尖刀,以锐不可当之势直直插入了敌人的心脏要害,让敌人胆战心惊。
1943 年 3 月,局势骤然紧张起来。日军从南京、江浦、铜陵三地抽调了一一六师团、一五师团的一部分兵力,总计达 6000 余人。他们先是在芜湖,荻港等地悄悄地集结,进行着周密的部署和准备。
而后,在一个寂静的清晨,日军突然出动,如同恶狼般凶猛。他们采取了远途奔袭、分进合击的狡猾战术,如潮水一般汹涌而至巢武地区。其目的极为险恶,妄图以如此重兵,将新四军第七师的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围困在背靠巢湖、方圆数十里的银屏山区,妄图一举将其消灭,妄图扑灭这股顽强的抗日力量。
敌人的铁骑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疯狂地实行着野蛮的三光政策。他们烧杀抢掠,百姓的房屋在烈火中熊熊燃烧,无辜的生命在敌人的屠刀下悲惨消逝,妇女们遭受着难以言喻的凌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