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后诸葛亮时代第一次大朝会

星落门 倔强的纽扣 4644 字 2个月前

而费祎更是如此,一生低调,从来就没有高调的时候。

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杨仪不知道,但杨仪却在心里想,这二人该让一让他杨仪才是,因为,他杨仪手里托着的,可是蜀汉帝国丞相的印信!

还好,李公公仿佛终于想起来什么事情似的,姗姗来到杨仪面前,示意他站在第一个位置。

杨仪心下大喜,对李公公抛洒了一个笑脸,但是,李公公却依然像是根本就没有正眼看他一眼。

他没有看杨仪,但他也没有看别人啊。

接下来是蒋琬,费祎,李福……

诸位大臣站班落定,气氛异常严肃,甚至显得有点……压抑。

还是那句话,这是后诸葛亮时代的第一次大朝会!

随着太监一声接一声的“皇帝陛下驾到——”的声音渐次传来,气氛庄严肃穆来到顶点。

所有人的心,都已经跳到嗓子眼了。

等皇帝刘禅在龙椅上坐定,大家站得近些的就发现,陛下的眼睛也红肿得厉害。

大朝第一件事情,谁也不会和杨仪争,因为他必须第一时间将前丞相诸葛亮的印信上缴给朝廷。

第二件事情,依然是杨仪的,他向皇帝陛下汇报,前线数万大军安然返回汉中,无恙。期间,并无任何差错。

第三件事情,还是杨仪的,他向皇帝陛下汇报,征西大将军南郑侯魏延谋反,被诛,首级已经带回。

这些,都需要他作为当事第一人亲自汇报的,虽然,这些事情,早已经是所有大臣们都知道的事情。

印信被收回后,放置在龙书案上。

第一件事情汇报完毕,皇帝陛下只说了一句话:“杨长史辛苦了。”

第二件事情汇报完毕,皇帝陛下还是那句话:“杨长史辛苦了。”

第三件事情汇报完毕,皇帝陛下依然是那句话:“杨长史辛苦了。”

接下来,第四件事情,照样是杨仪的。

杨仪上奏:“魏延谋反,其罪不赦,当夷三族,还请陛下立即下旨。”

皇帝刘禅一阵沉吟,尚未发话,益州从事李邈当即出班奏事:“陛下,臣益州从事李邈上奏——魏贼一贯居功自傲,藐视同僚,丞相刚刚故去,尸骨未寒,魏贼便举兵造反,其罪当夷三族,以儆效尤!”

蜀汉劝学从事谯周当即也出班奏道:“臣附议。”

先前出班奏事的李邈,出身蜀中豪族李氏,兄弟三人被称为李氏三龙,而李邈却是其中最为桀骜不驯者,什么事情都爱出头,且经常因为嘴巴惹事。

当时刘备入川之时,刚刚拿下益州,自领益州牧,元旦酒会上,李邈借着喝了二两酒之际,大庭广众之下,直接对刘备说:“益州牧(刘璋)本来想请同为汉室宗亲的您来帮忙御敌,最后可倒好,敌人没有来,您却反客为主,成为这里的主人。我个人觉得您这样做很不地道!”

刘备差点被他气哭了,“给你丫脸了!”

当即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道:“你觉得我不地道,你可以帮他打我啊,为什么还要投降我?”

李邈当即就回怼了一句:“我不是不想帮他,只是我能力有限罢了。”

这意思就是,假如我能力足够,我肯定帮他干死你!

刘备当时就想将这厮杀了,以儆效尤,但一则有诸葛亮求情,二则李家是蜀中豪门,兄弟几人声名显赫,自己这才刚刚入蜀,便杀大族子弟,不合适,故而,不得不饶了他。

此次站出来的谯周,与李邈相比,虽然家族势力小了些,但就本人的影响力而言,却高出李邈许多许多。

“好了,蜀中孔子都耐不住寂寞了,这下子,就有得好戏看喽……”

谯周为蜀中文化大家,号为第一,被时人称之为“蜀中孔子”。

并且,这谯周还是当世著名的史学家。

后世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的作者陈寿,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谯周颇爱研究天文历法,在天象学说这一块,亦堪称三国第一人。

总之,这是一个在蜀中在外地都有着诸多“第一”头衔儿的大牛!

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消息传来成都,谯周当时正好在家,听闻这个消息后,也不申报,随即前往北地奔丧。

时有后主诏书禁止大臣前往奔丧,但因为谯周行动迅速,得以提前离开成都,到达前线。

谯周是蜀中大臣前往北地奔丧第一人。

也是唯一人。

这是谯周率直的一面。

但谯周却也是益州土著势力的带头人之一。

甚至,用“教父”“先知”这样的词来形容其在益州土著们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都不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