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郑贵妃终于俯首认输

就在万历召见百官的第二天,张差被凌迟处死。对他的处置之所以快,也是怕夜长梦多。这家伙,说得实在是太多了——企望以说得多来求生,岂不是缘木求鱼?张差是粗人,他不懂这道理。

张差被处死时,马三道、李守才等需要继续受审,庞保、刘成则在宫内待审。

冤死鬼张差虽是粗人,也感觉到了这里面的猫腻。据说他在受刑前,以头抢地,大呼道:“同谋做事,事败,独推我死!”

窃钩者诛,从来如此!

庞保、刘成究竟如何惩办,现在成了廷臣瞩目的问题。此时,太子又开始起作用了。万历所施加的两手——高压及亲情表演,很见成效。太子已经完全从张差所为必有主使的立场,改变为此事只在张差身上结局足矣。

五月三十日,太子正式向万历提出:“庞保、刘成,原系张差疯癫奸徒扳诬,若一概治罪,恐伤天和。”

万历要的就是他这句话,于是将此建议转告阁臣,命内廷司礼监与外廷三法司联席,在文华门前重新审理二人。这样的审理方式,实属前所未有,这也是万历对此案的一种无声的表态。

三法司无奈,只得遵命,在文华门开审。但是现在的情况,与几天前已完全不同。张差一死,很多事死无对证。庞、刘二人知道这是皇帝给了他们一线生机,就都咬得死死的:不认识张差为何人!只供认了庞保本名郑进、刘成本名刘登云,其余的,一概不知。

法司问官当然很恼火,但又能如何?正在审问过程中,又有太子的令旨到:“庞保、刘成均系内侍,若欲谋害本宫,于二人何益?料是二人曾欺凌过张差,今张差肆意报复,岂可轻信,而株连无辜!”

这显然是在万历压力之下作出的表态,意在切断梃击案与庞、刘二人的关系,以保护郑贵妃过关。

刑部右侍郎张问达,正在代理主持部务,一为公正起见,二为考虑日后名声,不肯轻易退让,于是上疏称:张差已死,庞、刘二人若不严审,哪得吐口?文华门是庄严之地,不便动用刑具,因此很难审出实情。但张差与马三道等人的供词俱在,庞、刘二人确系同党无疑,岂可从轻发落?况且祖宗二百年来天下,绝无不经过法司就拟罪的事!

他这是决心抗争一回试试。

可是,皇权制度下,说话的分量,完全是按照级别而定。就如民间所说——看谁嘴大!到六月初一,万历这张大嘴发话了,说张差与庞、刘二人的口供有异,明系张差诬攀。且太子已屡次面奏,不必再追,恐伤天和。着尔等将二人与马三道一起,斟酌拟罪,报上来。

万历又将太子推到了前面,来堵住群臣的口。

法司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在宫内审。如是连审五次,一无所获。

不过,张问达的坚持倒也有了作用,万历后来考虑到,这样拖着,也容易生变,且给廷臣又留下无尽的口实。于是他密令身边太监,将庞、刘二人立即处死。而后,对外廷声称,是因严刑拷打致死。这两人一死,就算彻底灭口,所有的线索到他们这里,全都断了,郑贵妃便可无事。

《明史》上说,这叫潜毙于内。具体是如何毙的?当时太监没有写野史笔记,因此又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另一边,只便宜了马三道等人。皇帝还不敢派人去刑部监狱干什么勾当,将他们“潜毙”——那风险太大了。又因咬定张差是诬攀多人,所以也没理由判人家死刑。最后刑部拟马三道、李守才、孔道等人充军,万历准如所请,三个谋逆犯就这样居然保住了命!

凶险异常的梃击案就此落幕,郑贵妃长出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即便是“拥长”一派最坚定的官员,大概也觉得可以了,起码郑贵妃的气焰已被彻底打了下去。朝中所有的人,此时大概都没想到:有可能会有一天,这案子会被完全翻过来。

在古代历史中,有一种宿命,姑且叫作“诡道”吧——它就是不愿往人人皆大欢喜的方向走,而是偏要让正直的人沮丧、让邪恶的人张狂,非要让无辜者的血来为它铺路不可。当然,这都是后来发生的事了。

梃击案在后来的近四百年中,也不断有人怀疑,张差作案手法如此之拙劣,这会不会是“拥长”一派官员使的苦肉计?就像妖书案里的妖书作者一样,这个拿着棍子便想打杀皇太子的张差,难道不会是倒郑官员们收买的一位死士?他攀扯出来的庞保、刘成,谁能担保不是无辜的?

但这种可能性十分微小。如果张差是倒郑官员募来的死士,故意以拙劣的手法惊扰太子,然后给郑氏一门泼污水,那么,就会有诸多的环节,很难妥善完成。

明代外人混进宫内看热闹的事,倒是也有一些。前面说过,张居正初任首辅的时候,就有过一个王大臣案。但这类事情,必然与太监有一定的瓜葛。以外廷的官员,去和内廷太监勾连,将张差送进宫去,操作难度非常大,暴露的风险也很大。

其次,在张差终于意识到要丢命的时候,如何能使他不吐露倒郑官员们的阴谋?

且廷臣这一方,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保郑的官员们也同样在严密监视对方的举动。要保证张差至死不吐口,需要做很多手脚,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张差还是庞保等人找来的打手,目的倒不一定是要杀死太子,而是依仗郑贵妃之势,想欺负一下太子而已,甚至不排除有解恨出气的心理在内。庞保等人在权势的庇护下,把大事当成了儿戏,策划太过轻率。事前又没有料到万历竟把张差交给了刑部审理,脱离了他们的控制范围,最终酿成了杀身之祸。

诸位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些气闷。万历年间的所谓“国本”之争,竟然就这样反反复复,延续了三十年。

当年张居正还在时,只用了十年时间,明朝就有了复振的曙光。张居正一走,本已显露的光明,瞬间就黯淡了下去。他走后的这三十年间,君臣两方就为了皇帝的家事,斗气不止,而大明的国势怎么样了呢?

有谁还能像张居正那样,登台阁而仰天一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