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这注定是一个缠身的厉鬼

陈礼荣的文章,考证谋夺辽王府是不可能的,考据非常扎实。但上面这段话,说得却不是很有底气。首先,徐阶在那一年的二月,就不得不彻底退休了。辽王是在年底被废的,可以肯定这时候徐阶已经回老家了,他不可能对此负责。至于李春芳、陈以勤,都是能力较弱的人,在这种问题上,是挡不住张居正出手的。

一个内阁大学士,是否能挟私愤扳倒一个亲王?那就要看时机和手段如何。不要说大学士,只要时机对了,连一个七品的言官都可能办得到。

关键是,张居正到底有没有出过手?

对于废辽王之事,《明史》穆宗条内,记载很简单,只说“冬十月……己亥,废辽王宪为庶人”,多半个字也没有。诸王列传里关于他的事多一点儿,但也很简略。看来这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物。

《明史》里关于张居正构陷辽王的记载,原来可能还有一些,但在康熙十二年,张居正的曾孙张同奎,听说康熙皇帝对张居正说了几句不错的评语,便进京请求皇帝将《明史》里的构陷情节予以删除。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一点儿未删干净的影子。

再看张居正还在世的时候,就有他的一个门生刘台弹劾他专权,引起过很大风波。在弹劾的罪状里,就有以构陷谋夺辽王府的事,只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注意。直到张居正死后,辽王妃再告,才成为一个事件。

然而,当时引起义愤的是谋夺王府一事,而不是构陷。对于所谓构陷,大家似乎都没有异议,包括对张居正尚能持有公论的人,大家早就知道辽王的垮台,张居正是插了一手的。

不论张居正弹劾辽王的动机如何,这件事情并不影响张居正的整体形象,反而凸显出他的一个很鲜明的个性。那就是,在关键的时刻,给对方一个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干净麻利。对手既想不到攻击会从他这儿来,而且也无法再翻身。

参倒辽王,非常符合张居正一贯的政治谋略特色。

那么,他复仇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谋夺王府后花园,还是因为爷爷张镇的那笔旧账?我看都不太可能。

谋夺王府,留在后面再谈,根据线索,夺没夺还存着疑呢。爷爷之死,可能会是一个因素,但比重不会很大,因为毕竟只是一个偶然事件。皇族,从来就是这样不知深浅。

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所谓的诗酒唱和中,宪对张居正有意无意的折辱。张居正虽不以诗文著称,但也是翰林一才子,整天陪着混账王爷说违心的话,赔笑脸,这就是不可化解的屈辱。那小辽王说话办事,也是没有分寸的,说不定有多少嘲讽与贬低。

这种折辱,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才是最不可原谅的。张居正对辽王的报复心理,或者说杀机,应该就从这一点而引发。

张居正平生最痛恨两种人。一是无能的宗族。这些皇亲国戚,把国家都快吃垮了,还要欺负老百姓。他所痛心的“财货上流”,就是指的这个。二是言官。张居正认为言官只会靠摇唇鼓舌混日子,没起什么好作用,所以凡触犯了他本人的,都不会手下留情。

只有对那些有才干的对手,张居正才会存有敬意,不会赶尽杀绝。对辽王这种除了“生得好”而一无所能的人,他是不会怜悯的。

这就是张居正!

在被幽禁中,废辽王宪于万历十年(1582)死了,辽王的正妃也死了。后来所谓“谋夺辽王府”之事,是由宪的次妃王氏出头告发的。

不知道那位可怜的废辽王,在临死之前是否能悟到: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肆无忌惮地凌辱过的张居正,竟是缠绕了他一生的厉鬼。

从这一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张居正的内心也有狠毒的一面。在决断的时候,往往无情。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最终掌控了连他自己也不敢想象的宏大局面。

再看朝局,到了隆庆五年的下半年,“高张联立”的内阁已是祥云缭绕。内有善用大臣之君,外有宿敌低首下心来服。两强联手,又何所不能?

但是,朱老皇帝设下的这个内阁,现下却还是不能平静。本来在漫长的实践中,内阁所形成的首辅制,就含有避免两强掣肘的意思。但,“一山容不得二虎”的现象,是没有办法避免的。高、张二人,都是不世之才,却处于相互倾轧之势。在这个多事的平台上,难免日久生隙。

张居正、高拱,这两个人的同盟,刚度过短暂的蜜月期,很快就有了裂隙。

风仍然起于言官之口。他们善于窥人之过,察人之色,一有空隙就出手搏击。或得名,或得利,或灰头土脸而去,都是他们所愿意的。朱老皇帝就给定了他们这样的生存角色。言官们,即将决定这两个人未来的命运。

此时的内阁,高拱风头正健,但也正被人虎视眈眈。他一贯性格强直,快意恩仇。在复归内阁后,借考查言官之机,将触犯过自己的人一律贬黜,而对于门生故旧,则着意提拔。就整个言官阶层来讲,自是把他恨之入骨——只是时候没到而已。

另一边,张居正入阁后,却一直小心谨慎。就是到现在,虽是二人“并相”,但他毕竟是次辅,并不是出头的椽子,与言官们并未结下大怨。正如韦庆远先生所总结的那样,他的为政之道,是非到关键之时、要害之处,决不伸手。

他现在虽然处于弱势,但他与高拱之间未来的胜负,已是可以预见的了。何故呢?明人尹守衡说到了要害:高拱狂狷浅薄,张居正已将他弄于股掌中了。

静静的文渊阁,书香依旧。晨露夕烟中,若登上东华门,可俯看千幢万幢的华屋。这是帝国的心脏。未来国柄,操之谁手?也许在这一阶段里,这就是张居正夙夜思虑的一个问题。

可能连他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马上就要把眼下的平静打得粉碎了。

政局在一夜之间急转直下。

形势就像中原逐鹿,究竟是谁得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