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当年,湖广巡按御史陈省,专程赴京,弹劾辽王横行枉法事,隆庆下诏,削去了辽王“真人”的名号。这一次处分,问题倒还不是很大,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可是辽王哪里知道收敛,吃喝嫖赌,一仍其旧。
到了隆庆二年,又有巡按御史郜光先,再劾辽王“十三大罪”。这下可是严重了,隆庆命刑部侍郎洪朝选,前去实地核查。
其时,湖广按察副使(地方监察副长官)施笃臣,正在江陵,他对朱宪一向极反感,趁此机会要搞他一下。施笃臣设了个套,假意表示可为辽王疏通,说动辽王给洪朝选送了礼,而后,却把礼品全部截获。辽王吃了哑巴亏,耍开了脾气,在王府院里高高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讼冤之纛”——我比窦娥还冤啊!
施笃臣去看了看,故意大惊小怪:“辽王反了!”立刻调派了五百个兵卒,把辽王府团团围住,等待洪朝选到场。
洪朝选到底是朝廷派来的,比较正派,到现场去看了看,知道是胡扯。还朝后,没有告辽王造反的罪,而是据实奏报辽王淫酗之罪。皇族为非作歹,不过是小菜一碟。如果仅此,辽王也没有大问题。
可是有一个人,掌握他的大问题。此人就是张居正。
原来,宪无嫡子,想以私生子冒充嫡子做继承人。按例,此事应由王府奉承正(监督官)署名盖印。但奉承正王大用,以为与事实不合,不肯署名。辽王就偷出大印,私自盖了。后来,王大用竟莫名其妙地死了,有人怀疑是被辽王所害。
张居正与王大用,素来交情不错,在三年休假期间,忽闻王大用死,不胜悲哀。张居正特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后来还写了一篇《王大用传》。这件事,他默默藏在了心里。
这事已过了很久,如今洪朝选回京复命,决定辽王命运的关键时刻到了。就在此时,张居正突然上疏一道,直斥辽王宪嗜利刻毒,成年之后,多行不法,常出数百里之外游玩,有司不敢禁止。连带将辽王以私生子冒充嫡子、迫害王大用的不法行为,一并举报。
顿时,朝野一片哗然。辽王休矣!
很快,隆庆的裁决下来了,说宪本应当诛,但念及是皇室宗亲,免死,废为庶人,高墙禁锢。
这一禁,后来就把他给关死了。
事发这一年,距离张镇在辽王府被酒灌死,已经过去二十八年。
这个辽王宪一家,到此就很惨了。他本人后来死于凤阳的宗室监狱,因无儿子嗣位,朝廷又不准旁支改袭(过继),于是除其封国,把辽王的封号给取消了。辽府诸宗,都改由楚王管辖,不知后来过得是否惬意。自此,这一家的人与事,都被称为“废辽”了。
由这里,又引出了一段公案,迄今还争论不休。那就是,张居正死后,辽府次妃(宪生母)王氏,委托言官代为讼冤,称张居正侵夺(收购)了废辽王府,有金银财宝数以万计,悉数入了张居正府邸。
这可是骇人听闻!
于是,张居正因羡慕辽府的壮丽,而构陷辽王,就成了一条千夫所指的罪状。同时,也构成了张居正死后风波中的一个大浪头。
百年公案,诉讼纷纭。真相究竟如何?
那座辽王府,确是江陵最为壮丽的一座府邸。府中湖山掩映,长堤翠柳。居正小时候就在这里玩耍过,估计印象很深。如今堂皇辽府归了张家,宿仇又得报,自然是快意无比!
还有人说,因为张居正记恨洪朝选不肯诬告辽王,所以后来他当了首辅,于万历八年(1580)吩咐福建巡抚劳堪,将洪朝选构陷下狱。洪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孰真孰伪,要想厘清很费功夫。
直到后世,张居正究竟是否谋夺了辽王府?收购辽王府的钱又从哪里来?甚至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张居正是否参与了扳倒辽王?仍是众说不一。对其他的,本文留待以后再表,这里我仅分析一下,张居正究竟有没有可能告了置辽王于死地的这一状。这一点,对我们了解张居正的政治品格及谋略特色,有很大关系。
且不谈动机问题,仅仅张居正“构陷辽王”这件事是否发生过,到现在还有争论,争论的原因是“证据不足”。
今人有三种说法。一种是理直气壮地承认,认为张居正此举乃是冒着风险惩治了豪强。比如,刘志琴先生的文章《张居正改革的成败》称:“江陵辽王作恶乡里,鱼肉百姓一案,地方官畏惧辽王府的势力,对辽王的罪行,不敢如实上报,张居正断然处治了失职的官员,甘冒‘谋产害友’的骂名,废去辽王,惩办了江陵一霸。”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非常熟悉的逻辑方法。问题归纳得很明了,因果关系也很简洁,但是,距离事实太远,有太浓厚的官样气息。我们要是这样来研究问题,难免会有偏差。
首先,所述与事实不符,地方官在当时,已经不怕一个正在被查的亲王了,准备落井下石。其次,事情已经如实上报,谁也没有胆量隐瞒“造反”的事,而恰恰所谓“造反”才是不实的。再次,张居正也没有断然处治“失职的官员”,洪朝选被下狱,是在十二年之后,因公开反对“万历新政”而获罪。最重要的是,张居正更没有权力废去辽王,即便是参与了“废辽”,也是用了一些办法才如愿的。
第二种说法,是断定张居正谋财害命。以蔡东藩《明史演义》为例,蔡先生描述说:“先是居正当国,曾构陷辽王宪,废为庶人。……居正意尚未慊,密嘱湖广巡抚劳堪,上言朝选得贿,代为宪掩饰。朝选遂因此获罪,羁死狱中。那时辽王府第,当然为居正所夺,遂了心愿。”
这段叙述,是以清顺治时期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为蓝本,稍事渲染而写成的。蔡老先生对张居正评价很低,在《明史演义》里,基本上把张居正当成反面人物来写。
此外,高阳先生的《明朝的皇帝》,也是指认“构陷”是实。他说,袭辽王宪,颇为骄横,不理会张居正已为阁臣,对他家多所侵侮,张居正是个有怨必报的家伙,且又羡慕辽府壮丽,便存下了要扳倒辽王的心思。不久,有人告辽王谋反,刑部讯治,侍郎洪朝选按验并无反迹,坐以“淫酗”,辽王禁高墙,废府,张居正夺辽府以为私第。
高先生这个叙述,相对比较严谨,是反面意见里比较流行的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坚决否认张居正陷害过辽王。持此说法的有一位陈礼荣先生,他作了一篇考证文章《张宅并非辽府考》,文章写得非常漂亮。他说:“说到辽王因罪除国之事,它发生于隆庆二年。其时,张居正入阁未到两年,位居其上的尚有首辅徐阶、次辅李春芳,以及阁臣陈以勤等。以他这样一个新近进入内阁的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想要挟私愤扳倒一个亲王,显然还不具备相应的政治能量,因此,连神宗自己在事后也曾有‘辽府废革,既奉先帝宸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