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锦囊妙计化干戈为玉帛

有记载曾把他的表现描绘得活灵活现。说是俺答屏退左右,对鲍崇德说,我本意就是想进贡来的,都是赵全他们哄我,说我该坐天下,唆使我连年用兵,闹得两家不得安宁。

俺答说:“这次老天爷使我孙投顺南朝,你们不杀,又加官,又赏衣服,恩厚若此……(哽咽)若肯放我孙儿归来,我愿绑了赵全等人来献,借以赎罪。我如今年老,若天朝封我一个王号,掌管北边,各酋长谁敢不服?再给我些锅、布等物,用于生活,我将永不敢犯边抢杀,必定年年进贡。将来我的位子,就是把汉那吉的。他受天朝恩厚,不敢不服。”

老汗王终于醒悟,从此放弃了做成吉思汗的大梦。

朝中得报,高拱立即主持了汇报会,请隆庆皇帝批准同意放人。到十一月十三日,诏下,完全同意高拱、张居正的计谋,授予把汉那吉“指挥使”官爵,授把汉那吉奶妈的丈夫为“正千户”,其余人也各有封赏。这下,把汉那吉穿上正三品的大红袍了,煞是荣耀。

六天以后,十一月十九日,俺答就把赵全、李自馨等八名板升头目一起绑了来。

二十一日,明朝隆重遣送把汉那吉返家。

把汉那吉又回来了!再不复昨日的狼狈相,一彪人马在大明官兵的护送下,红袍金带,褐冠朱旗,吹吹打打出了关。

随行的大明官员见到俺答,拔高了声音,正色告诫:“把汉那吉是我天朝官人,不比寻常,着俺答好生看待,不许作践他!”

俺答此时百感交集,连声承诺。一见到宝贝孙子,连忙滚下马来,爷孙俩抱头大哭。

紧接着,高拱、张居正就把封贡和开市的问题,提到了日程上。封贡,就是要封给老俺答一个名号,俺答从此算是归附明朝,自认属国,每年进贡马匹。开市,就是在得胜堡开辟集贸市场,蒙古部落卖马,明朝人卖布匹、丝绸、铁锅、茶叶,互通有无。

嘉靖初年以来,双方对峙几十年的阴霾,就此消散。

但是想不到,朝中反对势力很大,舆论一片哗然,都反对姑息。其中,以兵部反对的态度最甚。

大明的官员,为什么对俺答的态度如此强硬呢?这里面,有一些历史原因。

宋时抗金名将岳飞遭冤杀,本朝英雄于谦也同样遭冤杀。这两位“少保”的命运,引起后人强烈的同情。到了明中期以后,在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个情结,那就是对外只能开战,不能妥协,谁也不愿被指为误国。

但是,仅仅有义愤是不够的,因为人必须面对现实。睁眼看看,明朝的军队,实在是没法提了。明中期以后的军务,废弛得一塌糊涂。每镇的边兵里,不仅缺额,且有一半不过是民兵(土兵、募兵)而非正规军,战斗力很弱,装装样子还行。

张居正所关注的军粮问题,也是个软肋,常常发放不及时、不足额。当朝的大官又喜欢经手银子,因为便于贪污,故而后来的军饷,经常按粮食数额折价发银子,折算率又很低,借此克扣。发一斤粮食的钱,士兵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一斤粮食,饭都吃不饱,又如何打仗?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的军队,还叫个军队。而今军队的装备和士气,只能说是乌合之众。因为军费不足,兵卒们衣衫褴褛,形同乞丐。所谓铠甲,就是在衣服上缝点儿小铁片,跟唱戏的差不多。还有以纸、麻塞在衣服里的,称为纸甲。

所以,以如此的军力,去抵挡俺答的十万雄兵,岂不是以卵击石?

然而,人们早已习惯了。自成化年以后,凡是能杀得三五个敌人的军队,那就是铁军了。武宗在正德十二年,微服出塞游玩,与北元的军队遭遇,损失官兵几百名,杀死对方十六名,竟宣布是“大捷”。弘治十五年,杀了达延汗手下八十余人,竟然保举了一千五百六十三个有功官员。就是在最近,由总兵赵岢打胜的一仗,也不过才斩首六人。

面对这样的军队,任是什么样的人,也是没脾气了。因此,在处理三娘子危机的过程中,高拱和张居正的一系列策略,是相当高明的。

当今之时,如何才能“不教胡马度阴山”?

硬打是不可能了,只能智取。张居正坚持封贡和开市的主张,认为不能逼人太甚。他写信叮嘱王崇古和方逢时,在此问题上绝不能犹豫,事机所在,间不容发,谋略既定,当断而行之!

朝中以内阁与边臣为一方,兵部与言官为另一方,形成尖锐对立。反对派无非认为:议和乃是示弱,马市容易开启边衅,封王是靡费钱粮。甚至有言官诬告方逢时等通敌,罪不容诛。其诬陷之语,言之凿凿,就像亲眼见过的一样。

高拱、张居正不为所动,命中书官翻出明成祖时的老档,上面载有成祖封北元归顺者“忠义王”“忠顺王”的先例,以此,堵住了反对派的嘴。

最后由隆庆亲自上裁,说:“此事重大,边臣最明白底细,现在边臣说做得,你们几位爱卿也说有道理,那就做吧,多费点儿钱粮也不打紧。”

一锤定音!

隆庆四年十二月,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子弟也各给封赏,同时宣布开市。

不过,明廷对开市也作了一些限制,以防产生负面作用。为了防止鞑靼把锅买回去后翻造兵器,特令边贸只能出口“广铁”铸的锅,据说广东的铁锅硬度不行(低档货),造不了兵器。至于火药等,严禁流出;棉花、衣服等百姓急需之物,则全部放开。

十二月二十二日,赵全等“诸逆”从边境押到,隆庆亲自主持受俘仪式。此项仪式之庄重,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有极为传神的描绘。然后千刀万剐,头颅在九镇巡回示众。

祸首伏诛,天下太平。

其实这样做,哪里是多费钱粮?和谈以后,仅宣大三镇,每年就可省下边费六十万两,等于明朝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赚大了。

关键是老百姓可以喘口气了。当时,巡抚方逢时上报说,休战后不久,九边人口立即繁盛起来,守备越发坚固,田野日见拓展,商贾更加兴旺,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史书上关于休战后的描述,欢欣之语也很令人动容,譬如“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譬如“由上谷至河湟万里,居如堵,行如家”。

可怜老百姓,有生之乐的日子,在史上并不是很多。这样喜气洋洋的文字,在史书上也不是很多。

一场“铁锅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边境此后三十年基本相安无事。

今人有曰:俺答的这次归顺,是受降、封贡、互市三位一体,自汉唐以来,中原从未有人做到过。

高拱、张居正,在这件事上居功至伟。

两人联手期间,内乱外患逐一平定,大明的颓势,有了复振的希望!

首先鞑靼已被死死压住。那时的蒙古,有两大部分,一部是蒙古右翼,就是俺答,他统辖了土默特部和他死去的哥哥吉囊的鄂尔多斯部。另一部,是蒙古左翼的察哈尔部,也就是小王子的土蛮部,这本是达延汗嫡系的继承者,却被俺答从草原撵到了辽东。

蒙古部落的左翼、右翼,有时候搞得我们头晕。其实只要打个比方,就很清楚了——将蒙古比作一个巨人,他面朝我们站着,他的右手,正好就是蒙古的西部(宣大以北),他的左手,就是蒙古的东部(辽东)。

跑到辽东去的小王子土蛮部,不肯接受明朝的封贡。高拱、张居正就起用总兵李成梁,在辽东的卓山敲打了一顿,基本将之打服。

此外广西古田的僮人叛乱、广东的曾一本等叛军作乱,以及敌视明朝的贵州永西土司,也都逐一被平定。到隆庆六年(1572),大明已经是四海升平。

张居正不无得意,称这是“东师奏凯,西虏款关(求和)”,真是顺风顺水!

唐人李贺有诗云:“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是啊,哪个书生能成为万户侯呢?

张居正,却不会有这种哀叹!

当然,英雄自有过人之处。我在翻检他处理俺答事件的资料中,发现他处理问题极其迅速,甚至是头一天获得边报,第二天就有明确答复。

当时的军情和中枢指令,都是由兵部快马递送,昼夜兼程,一来一往不过三五日。军情的报送和回馈,都是随到随办。可以想见,当年张居正秉烛伏案的紧迫情状。

江陵书生,也能有今日,真是堪慰壮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