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边有名将镇守,又有张居正、高拱在上谋划,至隆庆四年,明虏之间的遭遇战,明军已是屡有斩获了。
可是,这片阴云何时才能彻底驱散?
世代宿仇,不是轻易可以破解的。以明朝目前的国力、兵力与士气,可能永远也别想“封狼居胥”了。
可是,张居正的一生,似乎每一步都有天助。隆庆四年(1570)九月,一个千载不遇的机会来了。
边境上突发了一个小小的事件,猛然间牵动了全局。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个漂亮女人,历史因为她陡然改变了走向!
但事情说破了,却十分搞笑。原来这是俺答家族里闹的一次绯闻。
俺答的三儿子早年死了,留下一个遗孤,名叫把汉那吉。这个小孙子,是奶奶、也就是俺答的老妻一手带大的。
把汉那吉长大后,娶了妻,可是他又看中了姑姑的女儿——表妹“三娘子”,于是下了聘礼,娶回家中。想必那三娘子一定是漂亮异常,颇解风情,日后才可能惹出那样一场大祸来。
把汉那吉抱得美人归,心满意足,但他没高兴多久,一顶铺天盖地的绿帽子就把他给扣住了。给他戴绿帽子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爷爷。
据记载,这三娘子,是蒙古鄂尔多斯部落的公主,为俺答的长女所生,按辈分是俺答的亲外孙女。爷爷看上了外孙女,这在后世看来,不可思议。但按当时部落的风俗,这没犯什么忌,而且是两相情愿。
不久俺答就公然娶了三娘子。
这事情未免太过离奇,于是,也有另外的说法,即三娘子并非俺答的外孙女,俺答看上了这小女子,想走个曲线夺过来,就把孙子所聘的这名女子,许配给了鄂尔多斯部落,这才惹恼了把汉那吉。
关于三娘子的出身与婚姻,史籍上有多种版本,在这里无法逐一考证。
不管怎样,被爷爷抢走了媳妇,真乃奇耻大辱啊!把汉那吉将满腔怒火撒向了爷爷,一赌气,带了正妻和自己奶妈的丈夫,一行八个人,跑到长城边,在大同镇的败胡堡叩关,要降大明。
把汉那吉声称,要去大同镇,指名要见大同巡抚方逢时。
在古代,这叫“降人”。降人到了,大明这边却是一阵慌乱,认为就这么几个势单力孤的降人,后面肯定会有大兵来追讨,这不是要惹起战祸吗?收留还是不收留,众说不一。
巡抚方逢时不敢擅作主张,立刻转报宣大总督王崇古。
王崇古十分机敏,凭直觉,就感到转机来了。他认为当然可以收留,命令方逢时多派兵卫,迎接把汉那吉进关。就这样,五百名盔甲闪亮的汉家骑兵,把这倒霉小子给迎进了巡抚衙门,当起了贵宾。官府给他们丰厚衣食,但不许乱走乱动,等于软禁了起来。
当时有部将谏阻说:“一个孤竖,何足重轻?不如勿纳为是。”王崇古反驳说:“这是奇货可居,为什么不收留呢?”
又有部将建议,不如斩了算了,挫一挫俺答的气焰。王崇古则坚决反对:“一个胡人小儿,斩之何益?北虏内讧,老天送给我把汉那吉,正好以此肃清胡尘,说不定这就是停战的机缘。”
张居正没有看错人,王崇古的确是眼光犀利,他扣下把汉那吉之后,与方逢时联名拟了一道上疏,谈了自己的意见。
王崇古考虑得十分周详。他说:这是上天惩罚他们,让他们骨肉叛离,千里来降。我们应该给这小子豪宅住着,美食吃着,但严禁出入,以防有诈。如果俺答到边境上来要人,我们就要求开互市,让他们把“板升”(明朝的叛逃者)给送回来,归还掠去的人口,然后我们再把这个小子礼送回去。这是上策。
如果俺答无可理喻,拥兵来犯,我们就明白告诉他,要杀掉把汉那吉!俺答一定怕,不敢太猖獗,这时候我们再提出条件,他必应允。这是中策。
还有一策也不错。如果俺答不管孙子死活了,咱们就把这小子安置在边境外,令他招降部众,犹如汉朝的属国乌桓国。等到俺答老死了,给把汉那吉一个名号,俺答的儿子辛爱一定不忿,要兴兵来争,那就让他俩打去吧。如果双方僵持,我们就平安无事。如果双方厮杀,我们就声称要派兵去援助把汉那吉。他们互相争斗,根本没工夫来侵犯我们,我们也就可以休养生息了。
要是按照旧例,把降人安置在海滨,俺答就会日日南侵不止。如果分配给诸将,让把汉那吉随营立功,他一个少爷,受不了约束,日久必然生怨,早晚要跑回去,说不定还会惹出祸事来,得不偿失。这是下策。
——上面几个对策,无懈可击!王崇古出身于山西巨商之家,的确精于算计。他和方逢时,都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两人从政后,又都一直负责军事,始终想的都是如何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与此同时,与俺答接洽的事,也开始部署,方逢时准备派百户鲍崇德去和俺答谈判。
张居正在事发后不久,就听到风声,连忙写信去询问:“昨天有人自云中来,说‘虏酋’有孙儿一人,率十余骑来降,不知确否?若真有此事,对边事来说大有关系,公应当审慎处之。”
接着,王崇古的上疏就到了,高拱和张居正看后,不约而同地拍案叫绝。他们都看出了解决问题的契机。高拱回信说:“这是数百年所无之事。”张居正在回信中也说:“此事关系至重,制虏之机,实在于此。”
王崇古在奏疏上提到的板升,是指一伙叛逃者。这伙人以赵全、李自馨(曾是明朝的生员)为首,投了鞑靼以后,在边境以外,诱聚明朝的逃民、降人、乱兵与秘密教众,渐渐聚起了几万人。又在丰州筑了城堡,开水田,过起日子来了。板升原是蒙古语房子的意思,当时就特指这些住房子而不住蒙古包的汉人。
板升的成分很复杂,叛逃的原因也不一,有的甚至颇令人同情。但是他们投降敌方后,出于对明朝的愤恨,常常鼓动和诱使鞑靼杀掠明朝边镇,自己也参与其中,这就无可原谅了。
为首的赵全,是个极聪明的人,对明虏双方的形势洞若观火。俺答视其为心腹,每次出征,都要先到赵全家里喝酒议事,商量完毕,再依赵全的谋划行动,无有不中者。有了板升们的介入,俺答的战略更加高明,明朝边境的形势也就更为严峻。甚至赵全还在谋划称王,准备尊俺答为帝,要学那千古逆贼石敬瑭了。如其所谋,大明就要危矣。
因此,这次解决“三娘子危机”,明朝上下,都把解决板升的问题一并考虑在内。
明朝处理边境危机不当,以往是有惨痛教训的。
早在嘉靖三十六年,俺答的儿子辛爱,有个小妾桃松寨,不知何事与辛爱闹翻,率部前来降明。辛爱大怒,兴兵来讨。其时,兵部尚书和宣大总督惊慌失措,毫无章法。竟然诱骗桃松寨及其部将出塞往西跑,然后密告辛爱,将降人追上捕杀。此事丢尽了大明的脸,不仅令降人寒心,鞑靼方面也瞧不起,气焰更加嚣张。
张居正不想重蹈覆辙,经过思考,立刻给王崇古写信详授机宜。
他说:往年桃松寨的事,中枢处置失当,人皆嘲笑,至今还齿冷。今日之事,又非昔比,所以绝不能草率。方才我接到情报,说俺答到边境来要人了。这是好事,就怕他不来要,白白扣了人质,反而结下冤仇。如今他来索要,则对我相当有利。
张居正随后把策略详细道来:王公您第一步要坚壁清野,守险以待之。然后好言对俺答说,不是我们诱使你孙子来降,是他羡慕我们的教化,厌弃了你们的愚蛮才来的。按“中国之法”(原文如此),凡是拿下虏酋及子孙首级者,赏万金,封侯爵。但我不能这么做,因为把汉那吉是慕我教化而来,我不忍心杀掉,并且给他的待遇还不错。您要是想要人,就老老实实来谈判,如果您斩了叛贼赵全等人之首,与天盟誓,数年内一骑不得入我边关,则我可以礼送您孙子返回。您现在提兵来要人,难道我还怕你吗?如今的宣大兵马,又不同于往年了。你要来就来,我伺候着!
张居正又指令,一定要将把汉那吉看守好,不能让他与外面通声气,以免他又跑回去。对于陆续来降的人,如果是“真虏”的话,就分配给将士;“华人”(原文如此)则让他们各回老家,不宜让他们聚在一起,以免生事……
此后,高拱与张居正的应对策略,可说是有板有眼。俺答这个盖世英雄,完全被他俩的策略牵着鼻子走了。
把汉那吉究竟是不是奇货可居?这是处理事件的关键,高拱立刻作了调查。得到情报反馈说,俺答原是极为怕老婆的人(但何以又娶了三娘子),他的老妻,就是把汉那吉的奶奶。不仅俺答爱这个孙子,奶奶更爱。老太太得知把汉那吉是因为老爷子的缘故降了明,气晕了,拿起柴火棒子敲俺答的头说:“就算要你的头,我也给他们,我只要我的孙子!”
这就没有问题了。高、张二人立即决定,第二步策略是,建议授予把汉那吉“名号”,并鼓励他吸纳旧部。因为凡是授予了名号的首领,威望都能凌驾于其他的大漠首领。这就构成了对俺答的巨大压力,迫使俺答同意我方开出的赎人条件。只要经过斡旋,达成和议,我们就可获得时机休整战备,从而享受数十年安宁。
第三步,就是要坚守堡垒,勿与轻战。即使俺答示弱,也不要攻击,而是要不断骚扰他的后方。让他即便来了,也掠不到什么东西,只能徘徊于野外。
第四步,要派人在阵前喊话,说:“把汉那吉来降,我们厚待如此,你不感恩,还敢威胁?你要是有你孙子的远见,慕义来降,待遇又岂止你孙子这样?你如今拥兵而来,不惭愧吗?”以此瓦解他的心理防线,促使他答应谈判。
第五步,对俺答的气焰,也要适度给予回击。
俺答被老妻逼得急了,率最精锐的兵马,大破云中,直抵宣府,索要把汉那吉甚急。王崇古遵张居正之命,派善战的总兵赵岢,率兵袭击,趁着俺答在宣府一带往返交涉,心神不安,大败了俺答的前锋。俺答畏惧明军之盛,稍稍退兵,开始有了求和之意。
这个凶悍的蒙古汗王,在老妻的逼迫和大明两个宰相的策略面前,完全被搅昏了头,只有一步步就范。
担任此次谈判的明方主官,是一个小人物——鲍崇德。他以前曾被鞑靼掳去服过劳役,精通虏情,与鞑靼方面交情甚密,这次是他自告奋勇前去做说客的。
到得虏营,他按照既定方略,鼓动如簧之舌,讲了一通道理。俺答见明军不好欺负,又担心把汉那吉的性命,本就乱了方寸,再听了鲍崇德软硬兼施的说辞,不禁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