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忠烈之士宁愿以卵击石

严嵩却笑了,他注意到了这个不怕死的杨继盛。他要好好报答一下这个愣头青——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杨继盛,比张居正年纪略大,是北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字仲芳,别号椒山。小时候很苦,当过放牛娃。他好学、求上进,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进了国子监读书(监生),与张居正同年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算是个闲职的科长吧。

这个无实权的小官吏,却是个硬骨头,参奏仇鸾的时候,根本就不怕触怒嘉靖皇帝。被逮进诏狱后,受到酷刑,指断足裂,后被贬为狄道(今属甘肃临洮)典史,当了边远地区的县看守所所长兼联防队队长。

他这一贬,倒是造福了地方。好人到哪里都是好人,老杨在地方上偶然做了代理知县,就大办教育,为老百姓减税免役、开矿挖河,好事做了一箩筐。当地人纯朴,都称他为“杨父”。真乃古代的好官也。

而被他参的仇大将军,后来可出了大丑。却说马市开了以后,俺答部落中有人不大守规矩,卖给明朝人的是瘦马不说,还强行索要高价。在宣府和大同之间,玩起了黑白脸:今天在这边贸易,明天却出兵在那边抢劫,改天再反过来。甚至“朝市暮寇”,早上卖了,晚上再抢回去。

这哪里是贸易,这不是玩人吗?

嘉靖大怒。仇大将军见马市失败,怕皇帝怪罪,只好建议自己率兵去教训教训这些不懂规矩的家伙。嘉靖允了,仇鸾便战战兢兢上了路,一心只想拖,拖过去便算。

严嵩又奸笑了,他要为这个忘恩负义的“义子”催命。怎么催?有办法,舆论是可以利用的,于是就唆使群臣频频请旨——赶快打呀!

此时从大同到辽东,一连串的边将,战死的战死,被撤的被撤,明发的圣旨又一道接一道地催。仇鸾无法,只好冒险袭击俺答,哪知道中了埋伏,被两队人马夹击,一通砍杀。

仇大将军见状,拨马便跑。大军哪里还有斗志,也都跟着撒丫子逃命。

等到敌人退去,斥候(侦察兵)来报:“大帅,刚才只是俺答的游击队,并非大部队,请大帅不必惊慌。”

仇鸾羞愤难当,喝退了斥候。忧心忡忡之下,病倒了,竟生了一个背疽。

大帅生病了,仗却不能不打。嘉靖急了,要找人暂时代仇鸾征讨,便派人去收他的将军大印。仇大将军舍不得大印,一急,竟然背疽发作,一命呜呼了!

仇鸾一死,他纳贿通敌的事,自然也包不住了。嘉靖早知道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查实了以后,大怒,将草包将军开棺戮尸——死了也得挨千刀。又抓了他的父母、妻子、亲信,统统斩首。随后布告天下,立罢马市。

嘉靖想想,当初那杨继盛也是够冤的,至今还委屈在甘肃,便开了恩,把老杨从县看守所所长的位置上提拔起来,连续四次升迁,最后,当上了兵部员外郎,是个司局级了。严嵩自然也要说好话,又将他调入兵部武选司。这衙门,是个选拔卫所武官的人事部门,权力可是不小。

严嵩有意笼络这个敢说话的直臣,在他协助下,杨继盛一年之中(其实只有几个月)四次加官,简直是现实中的神话了。

但杨老先生不是那么好腐蚀的,他从南京到京城兵部上任时,走在路上,就有了大胆的想法。他认为,升得这么快,真乃皇恩浩荡,史上罕见,一定要舍身图报,做个大大的忠臣。

环顾天下,如何报国?看看大明的官员们吧,都成什么样子了?贪官如狼,恨不得一口吞下一个宝钞司;昏官如猪,只知道胡吃海喝、安插亲信;淫官如驴,就忙着广置华屋、供养小妾……这一切败象,都是由首贪严嵩造成的。再这样下去,国将不国了。

他一路走,一路就拟好了弹劾严嵩的奏疏。苍天在上,我要与这贼子来一场对决!

严嵩哪里知道这个,按他的思维,上司朝你微笑,你感激涕零都来不及,哪能恩将仇报?他算定了杨继盛能为他所用,让小严在家中设宴款待老杨。礼贤下士,嘘寒问暖,意思是很明白的:你上不上我的客船?

那时小严已是京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了,人呼“小丞相”。寒冬腊月里,在严府受小丞相招待,吃涮肉,全北京能享受这待遇的,仅两三人而已。谁能不受宠若惊?

然而那杨继盛,却是个慷慨之士,吃是吃了,但嘴不短。吃饭的时候,袖子里就藏着弹劾严阁老的奏章。

他在暗笑。

——你们就吃吧,看你们是否能一直吃到地狱里去。

杨继盛的老妻张氏,是个明事理的人,不同意老杨再折腾了。她劝阻道:“参个仇鸾,就把你差点儿搞死。那个老严嵩,一百个仇鸾也是敌不过的,你这又是何苦?”

杨继盛慨然道:“我不愿与这奸贼同朝共事,不是他死,便是我死!”

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十八日,奏本终于递上。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早诛奸险巧佞贼臣疏》。

这是明史上的一篇金石之作。

古今第一言官的伟业,就此铸成。

朽木撼动,浊水倒流!大明假如有十个八个杨继盛,哪里会有这贪官遍地、豚犬当道的景象?

天不弃我族,天不弃大明,将这好男儿生将出来,在天地间,吼一声:“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天呀,你瞎了眼吗?让我与你一起死吧!

天下读过孔孟的高官,车载斗量。但是,谁敢?谁肯?谁能有这良心?

说巧不巧,就在老杨上奏疏的前夕,严嵩又差遣严世蕃,送来了精美折扇一把,上有严嵩手迹。老家伙开始玩风雅的了。

杨继盛却感到,此乃他一生的奇耻大辱,这有何风雅?我是要与你不共戴天!当即誊清了奏稿,斋戒三天,回心静思,决意以天下社稷为重,以一死换来朝堂上的清明。

此时,距老杨到兵部上任才一个月。荣华富贵,他早已视若粪土了。

这篇奏疏,可谓语语痛切、字字呜咽。读之,不由人不动容。

当然,也不见得所有人都会被它打动。也许有那十分想躁进的人,长袖善舞,学严嵩还怕学不地道呢,怎能为一篇文字所动?

但杨先生的奏本,是真的把严嵩的斯文外衣扒了个干净。“十大罪”,刀刀见血,尤其是第九条、第十条,即使今人见了,也不能不连呼痛快。

先看兵部职员杨继盛诉严老贼第九大罪——失天下之人心。他说,严嵩老贼一人专权,天下受害,怨恨满道,含冤无申,人人思乱。老贼把持吏、兵二部,是因为有大利所在,用人不分贤与不贤,唯论银之多寡——想当官,你就拿钱来吧!

杨继盛控诉道:为了行贿,将领就只能盘剥军士,造成军士逃亡。文官为了行贿,就死命地搜刮百姓,迫使百姓四处流窜。军民怨恨到了这种程度,怕是天下之患不在什么“北虏”,而就在朝中。

第十大罪——坏天下之风俗。他说:严阁老不严于律己,以马屁讨好上边,以贪污带动下边。自古以来风俗的败坏,没有一个时代比现在更甚!严老贼是首辅,是百官万民的榜样,首辅好利,天下也就因此贪污盛行;老贼愿意听好话,天下也就因此崇尚阿谀。老贼一人贪污,致使天下贪污成风。

只要你勤跑,勤递红包,你就是贪得如盗贼一样,也能推荐升官;你要是不跑不求人,你就是廉洁模范,像伯夷叔齐靠吃野菜过日子,也给你拿掉乌纱帽。世事已经昏乱到如此地步了:守法的,叫呆子;善于溜缝的,叫有才;廉洁耿直的,叫过激;热衷于跑官的,叫干练。卑污成套,牢不可破,虽英雄豪杰,亦入套中。

——这个套,分明就是民族正气的绞索,是社会良知的催命符。杨老先生的檄文,锋芒毕露,正气凛然,即使在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也让人读出一身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