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托尔斯泰的心灵一直是宁静的,正是在这宁静之中他才能够全心全意地创作。然而,1869年时,一次他途经一个叫阿尔扎马斯的地方,住在旅馆里,夜深时分,他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伤与惊恐,这就是他所谓的“阿尔扎马斯的恐怖”。打这以后他在许多书信里谈到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这使托尔斯泰对叔本华哲学产生了兴趣,并受到它的影响,这也许是因为叔本华对死亡的理解相当深邃,而且这理解正是奠基于对死亡之痛苦与恐惧的超脱的。例如他曾说:“如果死亡终于来到而解散了意志这一现象,那么,死,作为渴求的解脱,就是极受欢迎而被欣然接受得了。”
是时托尔斯泰正在创作他的第二部巨作《安娜·卡列尼娜》。许久之后他终于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找到了生活的答案,这个答案对于他而言是简单的,那就是抛弃贵族生活,勤俭、克己,在勤俭与克己中求得生命的完满。
为此托尔斯泰抛弃了贵族生活,不单在表面上抛弃,而且从心底鄙视。他身体力行,自己耕地、做鞋、盖房子,摒绝一切奢侈生活,甚至持斋吃素。是的,这时候的托尔斯泰是个和尚般的素食主义者了,他关于素食有许多妙论,他说:“素食既是通向天国的重要一步,也是一个信号,表明人类对完美道德的向往。”
1881年,因为子女求学的需要,托尔斯泰带全家迁居莫斯科。
即使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他也继续以前的俭朴生活,因为像在乡村一样莫斯科也少不了大堆贫民,过去帮助贫苦农民的托尔斯泰现在来帮助同样贫苦的市民了。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最底层贫民的生活,还在1881年上书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
1884年他的信徒和朋友契尔特科夫等创办了一家叫“媒介”的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的或者接受托尔斯泰观点的著作。1891年,托尔斯泰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了一封著名的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所有作品的版权。按照他的意志他要放弃所有作品的版权,只是他的妻子为了孩子们而不肯答应,她成功地把丈夫1881年以前作品的版权弄到了手,每年都带来滚滚的卢布。
从1891起的好几年里,他几次组织赈济活动以救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的农民们,他又秉承宗教宽容的态度极力维护被官方的东正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用《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教徒们移居加拿大。
托尔斯泰这种博爱与宽容的精神与沙皇和他的教会的精神是殊不相容的,他们早就想整托尔斯泰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71岁高龄时,托尔斯泰写下了第三部不朽之作《复活》,有人乘机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并于1901年革除了他的教籍。这在那时简直等于判死刑——精神与名誉上的死刑,托尔斯泰处之泰然,正所谓无私者亦无畏!
现在的托尔斯泰已到晚年了,其实他晚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一则因为他同家庭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致,这种精神要求他无私奉献,要求他素食,摒弃一切奢侈。他可以做到,但要求他的家庭也做就有些过分了。二则因为他自己的创作也出现了问题,他对自己现在的创作感到颇不满意。
这样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个是他不再发表作品,宁愿将其束之高阁,第二个结果则是致命的。
1910年11月10日,感到家已经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负累的托尔斯泰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秘密出走了,随行的只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
他希望能找到一个隐秘的所在,在那里他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宁静而俭朴地生活。
这时俄罗斯已经天寒地冻,出走几天之后可怕的肺炎袭击了托尔斯泰,已届耄耋之年的伟大作家如何抵挡得了肆虐的病毒?他迅速地死掉了,时年82岁。
这时他在阿斯塔波沃车站,正处在寻找宁静之乡的路上。
后来他被埋葬在一个最普通的小坟里,没有任何的装饰,就是一个小土堆,如同一个最普通的人的坟堆,但那里至今依然是无数人的灵魂朝圣之地。
如果说这世间有一个我最想去的朝圣之所,这就是。
看看托尔斯泰的生活,再看看前面那些伟大作家的人生,如莎士比亚、雨果、莫泊桑甚至拜伦等,就明白我一开始就说的话了:托尔斯泰是最值得我们敬仰的伟大作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