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托尔斯泰,最值得敬仰的伟大作家

这也是我拜读的第一部托尔斯泰作品,写得确实不错,那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描述令人惊奇地细致动人。

1854年托尔斯泰由高加索到了多瑙河,这时候俄罗斯发生了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克里木战争,为了挽救土耳其,使它免于被俄罗斯彻底征服,英法向俄国人宣了战。

这场战争对一向自以为不可战胜的俄罗斯人是一次莫大的教训,使他们看到了一个冷酷的现实:他们在欧洲已经算不上一个强国了,俄罗斯已经比英法这些欧洲发达国家落后得太多太多。在克里木战争中,俄罗斯军人依然像面对拿破仑时一样奋不顾身地作战,但他们已经不足以战胜敌人了,不是敌人太强大,而是自己太弱小。

来到克里木的战场后,托尔斯泰自愿奔赴塞瓦斯托波尔,这里正是克里木战争的主战场,发生着当时欧洲最惨烈的战斗,俄罗斯军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屠杀。托尔斯泰据说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当炮兵连长,战斗到军港最后被英法联军占领为止。

这次战争中托尔斯泰感触最深的是对俄罗斯农民有了进一步了解。

他亲眼看到这些农民士兵们是何等的勇敢,何等舍生忘死地朝敌人的枪口扑去,他们自知必死,因为他们枪的射程只及敌人的三分之一,但他们何尝后退半步?

那些贵族军官们呢,他们看上去也是勇敢的,也许实际上也是,但他们那种装腔作势的勇敢如何能同农民士兵们默默蹈死的勇敢相比呀!

这更加深了托尔斯泰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罪恶的农奴制的批判。

1856年,战争结束之后,托尔斯泰离开了军队,来到彼得堡。

此前他的《童年》等作品已经在这里发表,为他赢得了杰出作家的声誉,他的到来受到了彼得堡文学界的热烈欢迎,许多著名作家和诗人,例如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等都成了他的朋友。

托尔斯泰不久就感觉在这里过得并不如意,虽然作家同行们很尊敬他,但这时候的俄罗斯文坛分裂成了许多小团体,观点各异,争论不休,托尔斯泰这个后起之秀成了这些小团体争相拉拢的对象。托尔斯泰的回答是离开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庄园。

1857年,托尔斯泰已经29岁了,这年他踏出了国门,到西方各国去游历,如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等。

回到俄罗斯后托尔斯泰依据这次游历写了一些故事集,但结果令他大失所望,这些作品没有得到《童年》发表时一样如潮的好评,这令得他一度对文学失去了兴趣。

他又把目光转向了他始终没有忘记的农奴们,旅行回来后,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办了一所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们来学习,运用他从英法等国学到的现代教育方法来培养孩子们。这次他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为了更上一层楼,他再一次出国访问,专门到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去考察教育。后来他还创办了一份教育杂志,用以传播他的教育理论,并亲自动手编写课本。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课本比以前官方那些刻板的教材要有趣、有益得多,获得了公众的赞美。这是1861年左右的事。

这时的托尔斯泰已经超过三十岁了,早已到了结婚的年龄,他曾倾心于一个邻家的女孩,向她求婚,但被拒绝了。

到1862年,时年34岁的托尔斯泰认识了一位御医、八品文官别尔斯的女儿,这年她只有区区18岁,托尔斯泰爱上了她。恋爱中的他很羞涩,不敢当面用言语表达爱,于是他拿起了自己擅长的笔,给索菲娅写了一封信来表达了他的爱情,他信中透露出的真情深深感动了这位小姐,她答应了托尔斯泰的求婚。

打从托尔斯泰出版那份叫《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教育杂志后他就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政府的贵族官僚们当然有理由对他不满,例如托尔斯泰作为他所在县的调解人,在地主和农民发生纠纷时老是站在农民一边。1862年 7月,乘他外出时宪兵连续两天来他家搜查,这给托尔斯泰很大的触动,不久他便关闭了替农民们办的那所学校。

也就在这一年,托尔斯泰同他的年轻未婚妻结婚了。新婚之后他脱离了喧嚣的社交活动,连教育也不关心了,一心一意在自己的田庄里过着俭朴、宁静而幸福的生活,并且同妻子大生孩子——整整13个!

结婚第二年起托尔斯泰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这时他花了差不多7年时间来写一部开天辟地似的巨著《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