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托尔斯泰,最值得敬仰的伟大作家

如果说西方文学史上有一个人的灵魂与人格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那个人当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全名叫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图拉位于莫斯科南面,是一个重要的武器生产地。他出生的具体小地方叫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据说族谱可以追溯到17世纪,也就是彼得大帝的时代,大帝有一个重要的谋臣叫托尔斯泰,曾贵为枢密官和帝国贸易委员会主席,他后来被彼得大帝的妻子,也就是继他为帝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封为伯爵。

托尔斯泰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曾参加过抵御拿破仑入侵的战争,退役时是中校。他的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的早年是不幸的,一岁半时他亲爱的母亲去世了,9年之后他又失去了父亲。

一开始托尔斯泰被交给姑母监护,1841年她去世后便改由住在喀山的另一个姑母监护,托尔斯泰便到喀山生活去了。

虽然失去了父母,他的生活并不很惨,一则双亲虽失,家产犹在,他的日子过得仍然很富足;二则这些监护人对他都不错,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从小让他受到了相当好的贵族式教育,也就是由从法国请来的家庭教师给他施以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熟读古希腊罗马的经典作品。

到1844年,托尔斯泰已经16岁了,这一年他进入了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东方语言,准备毕业后当外交官。生性比较自由散漫的托尔斯泰很不习惯于大学里的刻板生活,学习也不认真,结果期终考试不及格。一年后他转到了法律系,不过那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他仍然不能专心学业,像其他浪漫的年轻人与有钱的贵族子弟一样,托尔斯泰迷恋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社交生活。在大学待了三年之后,他怎么也待不下去了,干脆退学回家,这是1847年4月的事。

这时托尔斯泰已经19岁,成年了,可以不需监护地独立生活了。他回到了自己的产业,即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这是个颇大的庄子,原属于外公所有,他把它给了女儿、托尔斯泰的母亲做陪嫁,母亲死后就交给儿子托尔斯泰来继承了。

三年大学生活托尔斯泰也并非一无所获,他虽然不喜欢阿拉伯文和法律,但对哲学,尤其是有关道德的哲学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特别喜欢卢梭,读了他的许多作品,也吸纳了他大量的思想。

除哲学而外托尔斯泰对文学也很有兴趣,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例如司汤达和萨克雷的作品,这些都将在他以后的创作中产生重要影响。

很久以来托尔斯泰就对农民产生了相当深厚的、混合着同情与敬佩的感情。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了周围农民们的苦难,也许是因为他上大学时看到了同学中那些优秀的农民子弟,他们的勤奋与能力诚然是贵族出身的纨绔子弟们所不能相匹配的。

对农民的这种感情加上卢梭关于自由与平等理论的影响,托尔斯泰回到庄园后开始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

也许这些世世代代受惯了苦的农民已经麻木了,也许苦难令他们变成了十足的怀疑主义者,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个贵族老爷真的会这么好心,他的许多善意的努力就像施到了墙壁上一样,什么反应也没有,他只得自认失败。

在农庄里待了两年后,1849年,托尔斯泰到首都彼得堡去了,他想去考考法学学士,他上大学时学了多少法律我们上面提过,他只考了两门课便灰溜溜地回家了。

回到家后,托尔斯泰又用坚强的意志拾起了为农民服务的旧事,这次是想替农民的几乎百分之百是文盲的孩子们办学校。

从这年11月起托尔斯泰开始做官了,在图拉省的行政管理局任职,下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这一切只与他的出身有关,与他的才能和政绩无关。在这段日子里他的主要公务似乎是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所谓上流社会社交圈里同贵族达官美女们周旋。

这种灯红酒绿的生活无疑可以刺激托尔斯泰的感官,但他天生是一个重视理性的人,虽然一度理性被感性麻醉,但它终究就像潺潺流水一样,慢慢复活了。复活了的理性令他对这种醉生梦死生活感到十分厌倦。

这时他的哥哥尼古拉正在高加索从军,与当地的山民们作战,托尔斯泰想到没有比战争更能令他摆脱这种厌倦的了,就前往高加索,投奔长兄,这是1851年4 月的事。

到达高加索后,托尔斯泰入伍当了志愿兵,随即参加了袭击当地山民的战役,这些山民都是极勇敢的战士,就像今天的车臣人一样。由于作战勇敢,两年半后托尔斯泰当上了准尉,军官中最低的一级。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搞文学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童年》,《现代人》是当时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学刊物,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收获》或者《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