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浮士德》,最后一部伟大的史诗

《浮士德》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后一部伟大的史诗。

我们前面读过荷马的《伊利亚特》,它就像一样,不太难懂,《浮士德》就不一样了,它的写作时间长达近60年,几乎贯穿了歌德的整个文学人生,内容与结构也惊人地复杂而庞大,几乎囊括了西方诗歌中每一种押韵格式,内容则体现了歌德全部漫长的人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德意志乃至整个西方诸层面:从社会生活、文化直到内在的人文精神。

结构上说,《浮士德》的正文共包括两部,分别叫作《悲剧第一部》和《悲剧第二部》。第一部又分成24场,第二部则分成5幕。此外还有三个类似《序言》的小节:《献辞》《舞台序幕》《天堂序曲》。

《献辞》写于1797年。歌德写它时,距开篇《浮士德》已23年,而距他完成还有整整34年,为什么他要在中间写这个呢?原来,歌德虽然早已经开始写作《浮士德》,但中间曾数度停笔,尤其是到魏玛后,由于公务繁忙,更是没有时间写它了。后来由于受到席勒的再三敦促才又提笔。斯时歌德追忆逝水流年,其间种种际遇一一涌上心头,不由感慨万千,便提笔写下了这篇《献辞》,乃是一首深情且优美的诗歌。

《舞台序幕》与《献辞》写于同一年,也与《浮士德》的主题没多大关系,只是三个人物,经理、作者与一个小丑之间的对话。他们与其说是三个人,不如说是三种哲学,分别代表了对生活与艺术的三种态度。其中经理代表实用派,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小丑有些玩世不恭,一心只想说几句笑话,让观众跟着他嘻嘻哈哈一番;艺术家则是个理想主义者,一心只想替艺术挣面子。

最后的前言《天堂序曲》作于1798年,它才是全书的引子。

这个引子之后,《浮士德》就正式开演了。

以下是《悲剧第一部》。

《悲剧第一部》又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的主角是浮士德,表达了浮士德对于知识所感到的极度空虚和烦闷;后半部的主角是格蕾琴,叙述她对浮士德的挚爱及悲惨的结局。

第一部又分成24场,第一场叫《夜》。地点是一间拱顶高高、十分狭窄的哥特式房间,浮士德就住在这里,他浑身烦躁不安。为什么呢?我们且听他痛苦的呐喊:

唉!我劳神费力把哲学、法学和医学,天啦,还有神学,都研究了个透。现在我,这个蠢货!已是满腹经纶,却也并不比从前聪明,称什么学士、称什么博士,十年来牵着我的学生们的鼻子,天南地北,上下四方,到处驰骋——这才知道我们什么也不懂!

这时的浮士德已经年过半百,堪称时人中最饱学之士,可知识给他带来的却不是幸福,而是无比的痛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虽然他博学,然而知识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他仍是一个穷光蛋——现在也是这个样子。还有,我们知道,越是有知的人往往越是深感“余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物质的匮乏加上对自己相对无知的不满,这就是浮士德痛苦的根由。

怎么办呢?这时他的助手瓦格纳上场了,他是个传统的知识分子,一头钻进故纸堆,进行那些咬文嚼字、胶柱鼓瑟似的“学术研究”,对于实在的、生动的知识、对于创造万物的奥秘也毫无兴趣。然而,在浮士德看来,他所追求的东西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鸡毛蒜皮。这一切令浮士德更加痛苦,他想到了死。他举起一杯毒酒,正要送入口中时,传来了复活节的钟声和唱诗班孩子们清脆的歌喉。这犹如天籁打掉了浮士德轻生的意志。

第二场里,重现生命意志的浮士德来到了春意盎然的郊外,看到了快乐的人们,然而他的心仍旧不能平静。他一方面欣羡世俗的欢乐,另一方面又想继续在理想的天地间翱翔。这时摩菲斯特来了,变成一条狮子狗,跟着浮士德进了书斋。

进书斋后,浮士德打开了《圣经》,将《新约全书》中的《约翰福音》由希腊原文译成德语。翻译时他特意将其中的“太初有道”译成了“太初有为”。表明他对于抽象的思考已经感到厌倦,想进入有为的实际生活。狮子狗不喜欢上帝之类的东西,于是大闹,浮士德以基督的十字架令其现了原形,奔逃而去。

下面是第四场了,它分成两个半场。前半场称为“订约之场”,变成狮子狗的摩菲斯特第二次来到了书斋。他现出原形,表示愿意为主人效劳。当然他不会白干,结果两人订下了约:摩菲斯特来到人间为浮士德服务;浮士德呢,他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不可能令得他满足,让他安静下来,停止奋斗。因此,他说,倘若有一天他被摩菲斯特提供的享乐迷住,感到满足,那么这就是他宁愿毁灭之日。

下半场又称为“学生之场”。这一场里摩菲斯特装扮成浮士德,对一个特意来向他请教的学生大发了一通妙论,将从逻辑学、形而上学、法学直到医学诸学科大大地揶揄了一番,他的结论是:

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之金树长青!

一经订约就要履行,摩菲斯特带上浮士德来到花花世界,开始了浮士德的欢乐之旅。

摩菲斯特先给了浮士德一剂神药,喝下后浮士德返老还童,恢复了青春。

下面到了第七场,一个清丽动人的美女出场了。

从这一场起《浮士德》进入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被称为“格蕾琴悲剧”。

格蕾琴是一个十分漂亮、善良姑娘,出身小康之家,是典型的小家碧玉。

此时的浮士德已经返老还童,又成了翩翩少年,不谙世故的姑娘对他一见钟情,不久两人便开始相恋,这对浮士德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对于格蕾琴却是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

此后的几场直至第十三场都是浮士德同格蕾琴的恋爱过程。不用说浮士德顺顺利利地得到了少女的芳心,然而这一切仍没有令浮士德满足,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空虚依旧浓雾一般笼罩着他。在这种心境之下他来到了森林之中,在一座洞窟之中反省自我。这就是第十四场《森林和洞窟》的情景。

摩菲斯特来就是要让浮士德堕落,好俘虏他的灵魂,岂会让他如此反省?他又用充满魔力的魔鬼之语言让浮士德重新燃起了欲火。

于是他又回到了格蕾琴身边,为了方便和格蕾琴偷欢,浮士德唆使少女拿安眠药给母亲吃了,想不到给得太多了,毒死了母亲,她从军的哥哥来找浮士德报仇,也被杀了。格蕾琴不但失去了处子之身,还失去了母亲和哥哥,甚至怀下了罪孽的种子,绝望之中的她痛苦得发疯,她将私生子抛进水中,犯下了新的罪孽——杀婴罪,因此被处以死刑。

得知格蕾琴悲惨的遭遇,浮士德再也不能安坐,他一定要去监狱探望情人。这就是第一部最后一场《地牢》剧情。

得魔力之助,浮士德来到了格蕾琴的牢房,要将她搭救。

他看到格蕾琴已经疯了,瑟缩在稻草堆里,喊着:“苦哇!苦哇!”一开始连情郎都不认识了。后来,当她终于知道是谁时,她没有恨他,她快乐无比,然而她不愿意逃走——虽然摩菲斯特已经打开了监狱的大门,她的镣铐已经去掉,她只要迈出一步就会得到自由。然而她不愿意,她只请求他将她一家安葬,她对心如刀绞的浮士德说:

妈妈要占最好的位置,哥哥紧挨着她,我稍微隔开一点,也不要隔得太远!小家伙在我的胸口右边!

以上就是《浮士德》第一部,它被称为“小世界”,即市民社会。因为这时的浮士德想靠魔鬼之助在市民中寻求世俗的官能愉悦。

第二部是“大世界”,这时的浮士德已经超脱了日常的市民社会,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一片历史、政治和美学的天地。

他来到了当时德意志的政治中心神圣罗马帝国宫廷。

这时的宫廷里从皇帝到群臣都是酒囊饭袋,除了胡乱花钱外什么也不会,国家财政已濒临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