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破仑的军中他曾先后担任各种职务,例如粮食和伤兵的监督官、巴黎法制局审计官、皇室房产检察官,等等。1812年他随拿破仑大军侵入俄罗斯,当拿破仑逃回巴黎时,他的六十万大军只剩下百分之一都不到,司汤达就是这些幸运儿之一。
拿破仑没有忘记这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部下,他委任司汤达为西里西亚萨冈省的总管,并同他进行过长时间的谈话。这是1813年左右的事。
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拿破仑没有在第二年失败的话,司汤达对拿破仑的忠诚加上良好的背景,可能会使他在军队里步步高升。但拿破仑的退位令一切都变得不可能了。如他自己所言:“1818年4月我和拿破仑一起下台了。”
这时他才31岁,怎么办呢?还在十多年前,他初到意大利时就被它迷住了,现在既然军旅生涯结束了,他决定移居意大利美丽的米兰。
此时的米兰重新处在奥地利人统治之下,但意大利人民并没有默然忍受异族的压迫,而是奋起反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烧炭党人的反抗。
定居米兰后,热爱自由的司汤达义无反顾地参与了意大利爱国者们的活动,像拜伦一样用行动来表达对自由的热爱。此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自打他同拿破仑一起下台后文学就是他的职业了。
这段时期他主要的作品是散文,包括游记、历史著作和人物传记。例如《1817年的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海顿、莫扎特和梅塔斯塔齐奥传》《意大利绘画史》,等等。
我们知道司汤达原名贝尔,他什么时候开始用“司汤达”这个笔名的呢?就是1817年《海顿、莫扎特和梅塔斯塔齐奥传》再版之时。
司汤达在意大利生活了7年,如果不是两件事赶走了他,相信他还可能继续待下去。一件是他的情人梅蒂尔达抛弃了他,令他痛苦万分;第二件是这年,即1821年,烧炭党人举行了起义,又失败了,由于司汤达有许多烧炭党朋友,奥地利政府便把他作为嫌疑分子驱逐了。
他只得回到法国,这时他父亲已死,他只能全靠自己谋生了。我们知道,即使到了现在,一个寂寂无闻的文学青年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倘若他想依赖文学为生的话。不幸的是司汤达正是这样。虽然物质生活很窘迫,但由于他性格外向、能言善辩,形象也很气派,他在巴黎的精神生活还算充实。他交了许多朋友,包括一些著名人物,也交了一些女朋友,有过不少风流韵事。他没有结婚,他一辈子都没有,有人说这是因为他有恋母情结的缘故,谁知道呢?
在巴黎他一如既往地写作,例如《论爱情》,多半讲的是他自己的爱情体验,与在米兰时不同的是他写了不少文学评论,例如《拉辛与莎士比亚》,但这些如同他以前的作品一样,基本上是石沉大海。
他的第一部出版于1827年,名《阿芒斯》,写一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的命运仍同他以前的作品没什么不同。
下一年发生的一件事对司汤达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事情是这样的:在他的家乡格勒诺布尔市有一个出身贫贱的青年,由于富有才华,得以进入神学院学习,后来应聘到一个乡村贵族那里当家教,不久便同女主人发生恋情,被赶走了。后来他到了另个一家庭,又与这家的小姐缠绵起来,结果再一次失去了工作。他以为是原来那家的女主人告了他的密,就在一座教堂前向她开了枪。结果被处以死刑。
正是这件事给了司汤达以灵感,令得他在两年后推出了《红与黑》。
《红与黑》,连同他前一年推出的有关烧炭党人的短篇《伐尼娜·伐尼尼》和后来写的长篇《巴马修道院》是司汤达最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