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莫里哀,悲惨的喜剧作家

莫里哀和他的剧团的流浪与失意的生涯结束于1658年,这年10月的一天下午,莫里哀和他的剧团一起在名声显赫的罗浮宫里演出了,许多王室人员和达官显贵都来捧场,最尊贵的观众是国王路易十四。

这是一个标志,说明一向默默无闻的莫里哀先生从此受到了王族的青睐,这就像今天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公开的赞扬一样,自然会因此大发特发(行)。这样的机会今天当然比那时的法国还要少得多,那时的君主们成天游山玩水,哪像今天的国家领导人一样日理万机?

从此莫里哀就待在巴黎了,时年三十有六。

莫里哀既是剧作家,又是剧团老板,还是演员。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他的剧本有地方上演;二是他得保证自己的剧团总有剧本上演。这两个特征造就了莫里哀的特色:他几乎从来没有像别的作家一样,写专门供出版的东西,例如诗歌、、散文甚至剧本。他写的东西只有一个目的——上演。他甚至没有将他那些上演的剧本以书籍形式出版,它们中许多的命运是:一旦演出结束,它们也就消失了,直到若干年过去,后人要来研究莫里哀,把他视为一个伟大作家要出版他的作品时,它们才第一次以铅字呈现在世人面前。当然不全是这样,莫里哀生前也出版了自己的一些剧本,但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他想向人们表明这部作品是他莫里哀写的,而不是其他人!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那时没有版权法,一些庸才剽窃他人作品是常有的事。莫里哀这样能让观众开怀大笑的作品当然是最值得剽窃的了。他们通常是去看看他某个刚刚上演的剧,然后就在剧场里用速记录下来,然后拿回去随便改改,就当作自己的作品上演或出版。

莫里哀在1662年2月结婚,妻子是演员,名叫阿尔芒德·贝雅尔。她是前面我们讲过的他的情人玛德莱娜·贝雅尔的女儿或者妹妹,年纪只有剧作家一半大,他40,她20。她长得很漂亮,还替丈夫带来了一笔不小的嫁妆。她的唯一缺点仅仅是女戏子们通常都有的缺点——轻佻。有没有轻佻到让伟大的作家戴颜色特别的帽子就不得而知了。

莫里哀第一部激起轩然大波的作品是《太太学堂》。《太太学堂》上演于1662年底,大意是一位老学究认为妻子应当是绝对“天真纯洁”的,心灵要像张白纸一样,然而现实中的女子哪个不是鬼精灵,丈夫一不小心就会戴绿帽子?他想了一个高招,收养了一个才四岁的孤女,对她进行了一番精心教养,目的是令她毫无知识,像个不识字的白痴,或者说像《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或者《天龙八部》中的木婉清一样,可惜他没有杨过段誉那样俊。当姑娘已经长大,他认为已经成了如他所愿的那样的人后,他娶了她。他想这样一个姑娘才适合当妻子。

然而当姑娘一见到外面的世界,遇到翩翩少年,那心中的天然之爱就自然而然地喷薄而出了。

这样的作品在当时颇有些伤风败俗的嫌疑,包括不少伤风败俗的词儿,例如当那老学究逼问姑娘那个青年动了她哪里时,她吞吞吐吐良久,说:“他动了我的那……”,还说“你可能会生我的气……”,令男观众听了顿时感到一阵亢奋,令女观众脸红心跳加速,产生了大量丰富的联想。

如此等等,怎会不让那些卫道士大大生气?他们大加挞伐。

这样的卫道士毕竟是少数,莫里哀这个剧本一上演就获得了空前成功,连演了几十场,有时一天要演两场,莫里哀狠赚了一笔。

当时有个人写了这样一首诗来称道《太太学堂》引起的轰动:

在华丽的沙龙或殿堂,

为了王公贵妇们的欣赏,

剧团演出了《太太学堂》。

陛下伉俪捧腹开怀,笑声回荡。

……

尽管有人横加挑剔,

观众依然踊跃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