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成帝命翟方进宣读了侍中、光禄大夫、新都侯王莽的家世简历、主要业绩及其关心朝政的十余封重要谏奏;而后,成帝又命麒麟阁的马司直,找来曲阳侯、原大司马王根保荐王莽的奏帛,交翟丞相宣读。继而,成帝让大家各抒己见。
师丹率先发言。他认为王莽处事审慎,为人谦恭,对国忠诚,对民爱抚,且从小受家教甚严,好学上进,博览史书,可谓才高德重,国家栋梁。大司马人选非王莽莫属。
孔光亦赞同师丹奏言。他与王莽素日交往密切,所言所事,确实慎而又慎,尤其对刘汉江山忠诚不贰,对成帝的旨意坚决照办。
一直在边关就职的段会宗,对朝中之事了解甚微,但他对新都侯王莽尚有耳闻,不过褒贬不一,所以他一下子拿不出确切的评价。他不愿随波逐流,也不愿主观臆断,不知而妄言必造成大过!于是,他向成帝和各位大臣讲了自己的心里话。
翟方进对王莽的优缺点了如指掌,但对其一贯忠言且又城府过深,心内颇有疑虑。然而因受天子器重,不敢违君抗诏。平日他善于揣摩成帝的心思,所奏之事无不合乎成帝的心愿。当淳于长受重用时,他只与淳于长结交,并在成帝面前予以称赞和推荐,结果淳于长犯大逆罪被处死。虽然,成帝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认为翟方进是朝廷重臣,极力为他掩饰。他内心惭愧,上疏请求贬职。但成帝再三劝解和挽留,他才得以继续任职。为了报答圣恩,他上奉帛书,分列条目弹劾与淳于长亲近友善的京兆尹孙宝、右扶风萧育等人,因他指控而被罢免的刺史、二千石以上的大臣有二十余人。现在,他认真反思,不敢妄言,唯恐王莽将来的作为比淳于长还甚,但成帝的心思他很清楚,这件事真让他左右为难。他准备听听刘向的谏言,再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睨视着这位胸怀坦荡、耿耿直直的谏臣刘向,暂且默然缄口。
汉成帝也在看着光禄大夫刘向。
刘向早已发现众人在注视着自己,但是一想到成帝不会采纳他的忠言佳谏,话到唇边又咽了回去。
“刘大人,请你直言,朕还要听听你的见解。”成帝看出刘向对册封新都侯有不同意见,便催促道。
“陛下,微臣再忠,直谏再佳,有何用呢?”刘向态度冰冷,无可奈何地道。
“刘大人,话可不能这么说。”成帝没有因刘向的不恭而动怒,他知道刘向的才识与智慧非一般卿臣所及,况刘向又是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所以对刘向不但不怪罪,反而格外尊重。至于刘向不想开口,成帝心知肚明,无非是对少嫔馆复工不满,于是婉言劝道,“你的奏言,朕没能全部采纳,可心底知忠善,况又诚心听之。你素常直谏无畏,今日缄口不可思议!”
“陛下既然如此厚爱微臣,那么微臣可壮胆直言了!”刘向说着欠身离座。
成帝听后,点点额首。
翟方进心想,这下可好啦,有刘向直谏,王莽晋升大有可能休矣!他以仰慕的目光看着刘向。
“陛下圣明!”刘向因事先了解到成帝欲册封王莽,因此早已拟就一份奏书,于是从袍袖内掏出,展开读道,“臣闻,圣帝明王常以败乱自戒,不讳废兴,故臣敢极陈愚昧之见解。国家用人应四海选拔,唯才是举,不应拘于外戚,唯亲任人。然而当今圣朝,外戚王氏一姓,任二千石以上官秩者达二十三人,其中九人封侯,秉事用权,骄奢不法,依太后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司马、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等要职,皆出其门。他们掌管机要,控制国家,歌功颂德者擢升,直言敢谏者受罚。从上古至今,外戚专权尊贵,但自来无此突出。故引起接踵而来的兵荒马乱,恐动摇汉家国本。且今日又要晋封外戚王莽——王太后家侄为大司马,岂不重蹈覆辙?!以上谏述,望君省察。微臣刘向叩上。”
众人听后,深受触动。
“刘大人,呈上来。”
“遵命!”刘向双手捧着奏帛,递交成帝。
成帝接过奏书,又仔细阅览一遍。
刘向担心成帝图虚荣,好面子,接受不了这样刺耳的谏书,便又补充道:
“陛下,自古以来,圣君纳谏当纳其意,贤臣直谏当献其心!微臣所述,倘若不当,望陛下以装天下大事之胸怀给予宽谅。有道是,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陛下!”翟方进欠身打躬道,“依微臣愚见,刘大人所奏言简意深,史事醒人,诚请陛下三思再断!”
“刘大人奏书难得,道理深刻。你且勿言,容我深思再虑!”成帝合上奏帛,起身至窗前,凝视窗外。
身为老臣的师丹,本意坚持拥护成帝册封新都侯,但听了刘向的谏言奏书之后,亦感颇有道理,不便逆刘向再辩,可又觉得王莽晋封不能,实为可惜。他看了看成帝,知其决心难下,便采取了折中的态度,亦上前打躬施礼,道:“陛下,依老朽拙见,国家遴选大司马,乃属‘三公’重要人才之一,且又执掌军事大权,关系社稷安危,故万万不可草率行事。究竟何人为宜,诚请陛
下明察!”
成帝听了师丹的谏言,似乎受了很大的震动,脑海中急剧地翻腾,认真地思索。
是啊,师丹的这番话,如重锤般地敲击了众人的心弦!最终,成帝暂未提升新都侯。
数日后,新都侯王莽亲自到曲阳侯府,探望二伯父王根。
王根的精神好多了。他见贤侄又来府看望,心里很高兴。他先是问候王莽的老母亲,以及妻室、儿女的身体,后又询问王莽赴朝参政、理政等情况。王莽一一作答,并表示感谢。
王莽的晋升一直是王根的心病。王根自从向成帝保荐王莽担任大司马以来,几乎天天派人到宫廷打探消息。他本以为此奏能够成功,但没想到事与愿违,昨天突然收到一封御笔亲书,成帝在书信中谈到,为避免外戚掌重权之嫌,新都侯王莽之提升暂缓。他打心底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但又一想,君无戏言,不可触怒君颜。他婉转地将这件事告诉了王莽,再三叮嘱,不可流露丝毫不满。
出乎意料,王莽听罢曲阳侯一番话后,没有任何惊诧或恼怒,而是非常冷静和谦逊。并一再请伯父大人放心,对此不必耗神挂牵。他在临离开曲阳侯府时,为感谢二伯父保举推荐之盛恩,撩袍屈身,跪伏于尘,一连叩了三拜。
王莽回到新都侯府,他的情绪仍是那样饱满和振作,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他同往常一样,按时理政,管好府邸。府中上下人等,无不佩服王莽的豁达和贤仁。他同妻子王氏,唯谨孝顺萱堂王渠老夫人,热心待遇寡嫂,对仆人、丫鬟亦很关心。新都侯府,一片祥和。
王莽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他让妻子找出从前穿过的旧袍服和旧履袜,洗净晾干之后,继续穿用,其恭俭朴素之作风,与寒士相同。他的妻子王氏更是贤淑勤俭,从不以故相宜春侯王诉曾孙女自居,虽说是出身豪门之大家闺秀,但艰苦度日、任劳任怨的品德和毅力,胜似农家妇女。她身上穿的一件蓝色衣裙,已有若干年,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即使宾客上门,误拿她当佣人,她也毫不在乎。她常对子女说,勤以养德,俭可净心。而对外,王莽注意结交朋友,礼貌更加周到,毫无惰容和冷待。他对人对友慷慨大方,折节下交,每月所得俸禄,往往将大半赠给贫苦宾客,使得家中无有余财。因此,王莽名高德重,超过诸位伯父、叔父,可谓闻望日隆,众人赞佩!
王莽和妻子王氏对家教抓得更紧,经常把四子和二女叫到一起,向他们传授仁、义、礼、智、信,讲解读书与做人、克己与交友的道理和方法。孩子们对父母的教诲和管教,虚心听取,百依百顺。这在侯门家族里,也是罕见的。
一天,王莽正在书房里看书,他的二儿子王获突然闯了进来,哭号着跪在面前,道:“父亲!我,我,我……我对不起您……”
“王获,出了什么事啦?”王莽焦急地问道。
“父亲,我不慎失手将家奴……打死了……”王获毫不隐讳地讲出了自己的罪责。
“啊!你不要命了?!”王莽震惊了。他怒视王获,久久说不出话来。
“我,我有罪!”王获说着将头触到地上。
“目无王法,胆大包天!”王莽走向王获,切齿怒恨,厉声道。
“我请求父亲,重重地责罚我!”
“哼,你能逃脱得了吗?!”王莽气得来回踱步。他心想,这下子可砸了新都侯府的牌子,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谨慎处事,没想到顷刻之间,新都侯府的声誉毁于王获之手。他咆哮道:“你把我的功名、全府的声誉,全都给毁掉了!你还有何脸面见我?”
“父亲……”王获哭泣着喊道。
“老爷,老爷……”王氏哭叫着,疾步进入书房,一看二儿子王获跪在丈夫身边,丈夫气得脸色铁青,便把刚才了解到的事实真相,告诉丈夫道,“老爷,请不要过于动怒,保重身体要紧。获儿惹了大祸,应以家法惩罚。但刚才妾身调查明白,家奴不该私拿衣物,实属盗窃行为,严重违反府规,致使获儿气愤难抑,持鞭殴打家奴,结果失手,酿成大祸!”
“家奴触犯府规,可以酌情惩处,但获儿不该弄出人命来。这件事传扬出去,我怎么向外人解释?”王莽又气又恨。
“该死的王获!”王氏走了过去,“啪”的一声,打了王获一个耳光。
“母亲……您打吧,您骂吧,孩儿犯了大罪,理应受到惩罚!”王获深知自己闯下大祸,任凭父母责罚,他什么怨言也没有。
“来人哪!”王莽喊道。
舍人王谦携两个家丁走了进来。
“王谦,你把这个孽子关到冷房里去!”王莽用手指着王获,眼睛看着王谦,命令道。
“老爷……”王谦不忍照办,用乞求的目光看着王莽道。
“快带出去。”王莽严厉地喊道。
“是。”王谦应声后,一挥手道,“带走!”
两个家丁大步向前,用手架起王获。
“父亲、母亲,你们要保重啊!”王获被他们拖出门外。
善良的王氏望着被拖走的二儿子的背影,眼泪“吧嗒吧嗒”地滚落下来。她那颗慈母之心如刀绞般地疼痛,脑海中感到一片空白,一时觉得天昏地暗,无着无落。她强打精神,走出书房。
一直在书房门外等候的贴身丫鬟,一看王氏夫人走了出来,急忙上前搀扶,将她送到卧室里。
她躺在床上,望着房顶,泪水流淌不止。她在琢磨,苦心琢磨,如何搭救二儿子王获……
这天下午,王谦走进书房,向正在发呆的新都侯禀告,光禄大夫师丹欲进府看望。王莽一听德高望重的老臣师丹来见,赶忙吩咐王谦回话,就说新都侯、晚辈王莽有请!请师大人到客厅叙话。
王莽又赶忙吩咐仆人、丫鬟,准备热茶、瓜果、点心等。
而后,他在院内等候、迎接光禄大夫师丹。不一会儿,师丹随王谦走进府邸。王莽急匆匆上前施礼参拜,师丹赶忙还礼回拜。
师丹在王莽的陪同下,走进客厅。师丹一看,厅内陈设虽然简陋,但朴素大方,幽雅清静,桌几、木椅已擦拭干净,几上摆好了香茶、水果、点心等。师丹心想,新都侯府待客热情,名不虚传。
宾主坐好,仆人和丫鬟朝王莽、师丹施拜祝福,之后转身退了出去。
王莽、师丹互相问候了一番,彼此敬重而又仰慕。王莽再三感谢师大人光临,请师大人吃茶、用水果。而师丹什么都不吃,显然因有事来到新都侯府。
经询问,王莽才知道师大人是为了王获之事赶来新都侯府的。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妻子派人请来了师大人,旨在为二子王获讲情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