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大家一起抢皇帝

诛灭刘季述、王仲先等宦官后,崔胤趁机建议:一切祸乱都是因为宦官掌兵,不如从此改由文臣领军,崔胤和另一位宰相陆扆分别掌管左右神策军。这其实也是李晔一直想要做的,宗室诸王既然已经团灭,他也只能利用文臣来取代掌兵的宦官。可是神策军将们听说这个动议,表示坚决反对。像在这次平乱中立下大功的孙德昭,就是反对声中喊得最响的一个。神策军由宦官统领了一百年,军将和宦官之间已经有了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纠葛。贸然将兵权转交给宰相,李晔也担不起这个风险,只得悻悻作罢。

左右神策军依旧交给宦官统领。新任神策左军中尉是韩全诲,也就是前任凤翔监军。李茂贞趁这次宦官内部大洗牌,成功地将依附于他的韩全诲捧到了宦官集团首领之位。李茂贞自己拜见完李晔便返回了凤翔,而他的三千军队却留在了长安,继续为他控制朝堂上的局势。

经过了这些年的屡次变故,南衙与北司已经势同水火,崔胤和韩全诲,两边都想要置对方于死地。崔胤虽然抱着朱全忠这样一条大腿,可远水难救近火,终究不及韩全诲的靠山李茂贞管用。在李茂贞的支持下,原本由崔胤掌管的朝廷财权被夺走了,转而归属了韩全诲的北司。

在南衙与北司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李晔能做的就只是干看着。他心里自然是偏向于崔胤这一边的,可朝政已经不由他说了算,一言九鼎的是远在凤翔的岐王李茂贞。

刘季述之乱改变了很多事情,朱全忠和李茂贞仿佛都意识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朱全忠想要请李晔移驾东都,李茂贞则希望李晔驻跸凤翔。而在李茂贞和宦官们联手营造的舆论氛围之下,前往凤翔的声音渐渐占了上风。只等李茂贞提出奏表,朝中便会冒出不知多少张嘴巴,一起劝说皇帝去凤翔。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六月,崔胤独自坐在案前,借着室内的一豆烛火,写下了一封密信,信的上款是东平王朱全忠。

“事情已经到了十万火急的程度,请朱公迅速领兵入关,迎接天子车驾!”崔胤擦了擦汗,叹了口气。不久前,宦官们竟然鼓动军人发难,集体声讨宰相崔胤,指责他吞没军人衣物。天子不得已,罢去了崔胤的相位。崔胤意识到,再不向朱全忠求救,他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写下了这封书信,“当初恢复皇上君位,都是朱公的妙计,可是李茂贞先一步入朝,夺去朱公的功劳。这次朱公再不立即来京,岂止功劳为他人所有,朱公自己都要变成有罪之人,被大举征讨了!”

撇去那些冠冕堂皇的客套,信中剩下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快来抢皇帝啊!再不抢就来不及了!

十月的汴梁城,朱全忠终于完成了最后的调度,七万汴军从这里开拔,向着关中进军。

这次西征,汴军出动了几乎所有的精锐。四个月前,朱全忠收到崔胤的信,急忙回到汴梁,开始了对辖区内的总动员。在朱全忠的命令下,召集了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的嫡系部队,这支部队不仅是朱全忠的贴身精锐,这些年还跟随朱全忠久历战阵。对于这次出征,朱全忠前所未有地重视,因为这次他要争夺的不是一城一池的领地,而是大唐天下。

十天之后,朱全忠大军抵达河中,随后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地界。眼前就是韩建所领的同州、华州,是李茂贞势力的前哨。而韩建十分识趣,没有做多大抵抗就乖乖投降了朱全忠,关中门户终于向朱全忠敞开了。

长安城里,听闻汴军大举西征,整个宦官集团慌了手脚。他们匆忙一合计,决定逃出长安,前往凤翔投奔李茂贞。

宦官们知道朱全忠行军速度极快,出逃因此显得更加匆忙。宫中的皇帝李晔不愿意离开长安,韩全诲便带着长剑登上李晔所住的乞巧楼,硬生生地把李晔拽了出来。李晔走出来没多久,禁军军将便一把火烧了皇帝的寝殿,断了李晔要留在宫中的念想。

禁军再次疯狂地在长安城抢劫,想抢一些装备、粮食以供路上使用。可屡遭战火的长安百姓如何有余粮供他们抢?于是士兵们便开始抢衣服、抢财物,长安百姓再次惨遭洗劫,严寒之中缺衣少穿。

丢下南衙的宰相,丢下皇城的朝官,宦官们的神策军护送着李晔一家匆忙地奔逃。李茂贞从凤翔向东,接到了李晔一行。十一月十四日,李晔在韩全诲的护送下抵达了凤翔。

也就在这一天,长安城外的长乐坡上,宰相崔胤带着文武百官列好长队,做好了欢迎的准备。远处渐渐传来震天动地的金鼓声、军号声、脚步声、呐喊声,那是数万大军一齐行军的声音。一支大军从地平线上现身了,这支部队击败过李克用的禁军,击败过魏博、成德、幽州的河朔军,如今已是无敌于天下,而他们此时的任务,是先夺长安,再占凤翔,活捉李茂贞,迎回小皇帝。

朱全忠的大军,终于抵达了长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