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必败的抗争

从此之后,朝臣们与皇帝渐行渐远,再无一个朝臣愿意真心为皇帝效劳。人都是聪明的,朝臣们知道,如果自己的后台是李茂贞,抑或是李克用、朱全忠,那才是安全的,出了事情,自有后台大佬来庇护;可如果自己是皇上的人,出了事没人来保,就真的离死期不远了。

李茂贞解除了长安之围,但是他的党羽依旧控制着长安。

这场风波之后,李晔的复兴之梦算是彻底破灭了。他没有能力重新打一次天下,也做不成代宗、德宗这样的中兴之主,他明白靠自己的力量再也无法翻盘。但是,他还是不愿意就此放弃,也不愿意从此低头苟活,只要有任何一根稻草,他都要死命抓住,等待翻盘的机会。

当不成汉昭烈帝刘备,当一当汉献帝刘协也是可以的。

不要看不起汉献帝,在同样兵荒马乱的汉末,汉献帝带着自己的小朝廷委身于曹操。在曹丞相的四处征战下,北方大都已经被平定。而汉献帝也暗中谋划了不少事情,如果不是最后失败了,那曹操打下的江山,也未尝没有可能重新回到汉家手上。李晔也可以这么做,他要放弃长安,投奔一个有能力平定天下,而且安分守己的军阀,借助他的力量,重新稳定这个帝国。

至于到时候这个帝国是否还属于他,也许已经不重要了。

谁来做李晔的曹操呢?环顾天下,最适合的人应该就是河东的李克用了。第一,他实力最强,最有可能平定天下;第二,在众多军阀中,李克用确实是对唐廷最客气的一位,去他那里会少受一点气;第三,原因可能就更隐秘一些了。李克用虽然是沙陀朱邪氏,但是从他父亲那一辈开始就赐姓李氏,入了李唐宗室谱牒,算是皇室里郑王一脉的传人。要是到时候李克用真的有篡位之心,形式上还能保留李唐的壳。

李唐皇室原本就有胡人血统,李克用虽然是沙陀人,倒也没太大毛病。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长安再次乱了起来。李茂贞与唐廷及各路军阀的矛盾激化,于是再次移师长安。唐廷刚刚重新招募的禁军,又一次在李茂贞兵锋下作鸟兽散。李晔下定决心,他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下令由宗室诸王统领剩余禁军,前往河东寻求李克用的庇护。

然而,大队人马行至半路,遇上了镇国节度使韩建的阻拦。

韩建在李晔面前苦苦劝说銮驾留下,一副声泪俱下的样子。其实手下的军队早已控扼住了同州、华州前往河东的所有通道。皇帝是去是留,都掌握在韩建的手中。

李晔看了看自己身旁的侍臣们,这些侍臣也是表情复杂。他们在长安根深蒂固,原本不愿意抛下长安的一切,跟着李晔前往河东贴李克用的冷屁股。这一刻,李晔仿佛成了一个孤家寡人。他长叹一声,听从了韩建的“劝告”。从此之后,他就留在了韩建控制的华州,名为“停驻”,实为软禁。

这一停,就停了三年。直到三年后,朱全忠占领东都洛阳,韩建感觉受到威胁,这才和李茂贞一起对皇帝客气起来,将他礼送回了长安。

可是长安城已经在李茂贞手中被摧毁。宫殿楼台多被焚毁,自黄巢之乱以来重新修缮得有些起色的长安城,再度沦为一片焦土。

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七月,华州城十六王宅,一队兵马悄然围住了这里。

宅中住着的,是李唐宗室的通王、沂王、睦王、济王、韶王、彭王、韩王、陈王、覃王、延王、丹王,按照玄宗时传下的祖制,宗室诸王合群而居,以保证皇帝能对他们进行日常的监视和管理,防止宗王像玄宗当初那样图谋不轨。只不过到了晚唐之际,大唐名存实亡,皇帝朝不保夕,宗室诸王也不再有理由反叛了。皇帝李晔还将兵权交给覃王、延王等宗室,分割宦官的兵权。

而给这些宗室诸王带来灭顶之灾的,正是他们手中的兵权。

镇国节度使韩建早就对这些宗王的兵权忌惮不已,于是在确认了河东李克用无暇顾及之后,率领镇国军向十六王宅发动了猛攻。

听闻外面兵戈之声,宗王们从睡梦中惊醒。衣衫凌乱,披头散发地奔逃,寻找逃生之路。可是十六王宅的四面八方都已经被韩建派兵堵死,没有留下任何逃生通道。情急之下,宗王们有的攀上墙头,有的登上屋顶,有的爬到树上,拼死呼救:“皇上,救救孩儿们!”

回应他们的,只有华州城黑暗而沉默的夜色。

在韩建身旁站着一个宦官打扮的身影,火光照得他的脸庞一明一暗。这个人,就是枢密使刘季述。在诛灭宗室诸王这件事上,刘季述与韩建站在一起,共同策划了这场阴谋。之所以这么做,既是为了从宗室手中夺回本属于宦官集团的兵权,也是为了报杨复恭的一箭之仇。

他要让天子也尝尝骨肉手足被屠的滋味。

宗室子弟们求天告地,却毫无办法,被韩建驱赶到了城西的石堤谷,杀得一干二净。整个山谷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而报告给皇帝李晔的,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宗室们谋反,故而杀之”。不管皇上信不信,反正韩建自己是信了。

大唐天子就此真的成了孤家寡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