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是明主又如何?

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多年在外颠沛流离的生活摧垮了身体,二十八岁的皇帝李儇在心力交瘁中驾崩了,世称“唐僖宗”。

“僖宗”是个很差的谥号,大唐两百多年来没有比这更难听的了,这也不怪那些给李儇上庙号的文臣们。大唐在李儇在位年间国势急转直下,法令不行,皇室声威不振,如果要有一个人为此负责的话,那自然是身居最高位的皇帝了。更何况李儇年少时确实也沉迷享乐,将国家大事全都委托给田令孜,不指责李儇是“昏君”的话,还有谁能为帝国体制的崩溃负责?

在平定黄巢后,僖宗其实也曾经做过一些事情。回到长安后,朝廷在一片狼藉的长安城里修修补补,重新开张,那时的情况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大多数藩镇连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根本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僖宗李儇先是解决钱的问题,将河中的解盐盐池经营权收归中央所有;再解决人的问题,重整神策军,并出兵修理一些关中附近的小军阀。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僖宗派遣武定节度使李茂贞攻取了举兵对抗中央的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将这块重镇重新收入囊中,取得了一场不小的胜利。

可这对于扭转帝国的命运已经无济于事了。大唐帝国全方位地垮掉了,从人心到制度,跨得彻彻底底。唐朝廷无力控制各地日益强大的藩镇军阀,这回派李茂贞攻灭了李昌符,后面还有第二个、第三个李昌符冒出来与朝廷叫板,而攻灭了李昌符的李茂贞转头就自己占据了凤翔这一重镇,成了新的割据大军阀。

历史学中有“塔西佗陷阱”的说法:“一旦皇帝成了人民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同样会引起人民对他的厌恶。”在黄巢之乱后唐廷所遇到的现象,不妨称其为“唐僖宗陷阱”:一旦帝国的固有秩序崩溃瓦解,那帝国政府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加速秩序的崩溃。

正如唐僖宗不管有没有派遣李茂贞攻占凤翔,都可能导致凤翔脱离朝廷控制,成为又一个割据政权。大唐皇帝最好的选择就是躺着别动,任由时代的车轮碾过。如果皇帝继续专心打球、骑马,各地军阀闹翻了天都别管,大唐好歹能借着残存的天子名号继续苟延残喘下去,兴许还能像东周的天子、日本的天皇那样,再延续几百年的国祚。

只是苟延残喘不是大唐天子的风格,与其做一个傀儡,不如再奋起一搏,至少还能在九泉之下向列祖列宗证明,太宗皇帝的子孙,没有一个愿意躺平!

唐僖宗的悲剧就在于,他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他尝试过收回关中藩镇的权力,却遭到了周围藩镇凶猛的反扑,他只能狼狈地再一次出逃。他重新组建了神策军,花费无数钱粮,可新编制的神策军却在战场上被轻而易举地击溃,血本无归。他决心要励精图治,重振唐威,但一切为时已晚,唐王朝已经支离破碎,再也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了。

二十岁以前,他不知忧患为何物;二十岁以后,他却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直到生命的最终,僖宗都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光辉英武的一笔,历史所记住的,只有一个贪玩又草包的昏君。

继承皇位的,是僖宗的弟弟寿王李晔。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八日,寿王李晔在僖宗的灵柩前继位,时年二十二岁。初登大宝的新皇帝李晔体貌明粹,饶有英气,是兼具了美貌与才干的好皇帝。只是他还不知道,此时距离大唐灭亡,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了。李晔正值弱冠之年,自然想要有一番作为,虽然未必能让大唐重新强大,但也要重振一点当年的雄风。

此时唐廷所面对的,是三百年未有的大残局。藩镇、宦官、党争是消耗大唐国力的三个毒瘤,李晔继位后,这些毒瘤已经进一步恶化。

朝廷之内,大宦官杨复恭取代了田令孜成为宦官集团之首,把持军权,在长安城说一不二。李晔是在杨复恭的支持下被拥立为帝的,但他并不甘心成为杨复恭的傀儡,早已下定决心,要等待机会将杨复恭一举铲除。

朝廷之外,西有李茂贞占据凤翔,东有李克用、朱全忠两大军阀分别占据河东和河南,虎视眈眈;另外还有河北、淮南、江南、西南的大大小小的军阀不可胜数。

宦官问题暂且放在一边,李晔现在急于要重振朝廷的威望,所以他把目光放在了割据的藩镇上。

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李晔即位的第二年,朱全忠在蔡州大获全胜,生擒了秦宗权,将其送到京师。在皇城西南的独柳树下,李晔下令将秦宗权在这里斩首示众。这位在黄巢之乱中杀人无数、吃人无数的枭雄,就这样死在了神策卫士的刀下。

虽然秦宗权是朱全忠抓的,秦宗权的土地兵马也让朱全忠给吞并了,但斩杀秦宗权这件事,还是给了唐廷上下很大的鼓舞。当年大唐四处开疆拓土,把叛将逆贼抓到独柳树下砍了的光辉事迹又一次在长安军民的心中浮现。低落已久的人心和士气再次有所提振,谈论“大唐复兴”这个话题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

李晔决定要好好抓住这个机会。他开始积极地考察贤臣良将,搜集可以富国强兵的各项建议,意图中兴大唐,号令天下。

而今朝中正有一位“麒麟才子”,此人叫作张濬。

在芸芸众臣中,兵部侍郎张濬最有权谋之才,曾自比为谢安、裴度。十年前,张濬前往山东征调淄青节度使王敬武起兵勤王,可王敬武已经接受了黄巢官爵,归顺了“大齐”政权。张濬据理力争,靠着一根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王敬武,最终带领淄青军救援长安。这份功劳一时间轰动全国。李晔久闻张濬的大名,于是立刻将他提拔为宰相,引为股肱之臣。

古有刘备得诸葛亮后,如鱼得水,李晔有了张濬这位大才,同样如虎添翼。有了张濬等宰相的支持,李晔渐渐地不再一边倒地依赖宦官杨复恭的支持。张濬也时时给出建议,提醒李晔借鉴宣宗年间的做法,抑制宦官权力。他们在延英奏对一起讨论前代的政治得失,谋划着中兴大业。延英殿中,张濬劝谏道:“陛下正当壮年,英明睿智,却受制于宦官、藩镇。臣每思及此,都痛心泣血。”

“那张卿以为,如今的国家,何事最急?”

张濬正色答道:“最急莫过于强兵,兵强而天下服!”

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在张濬主持下,唐廷整合了僖宗时期编练的神策军,在关中之地大规模招募丁壮,迅速地组织起了一支十万人的大军。

这十万人主要是长安附近的无业游民。经过屡次战火,遍地都是饿殍群氓,普通人家也不免饿肚子,一听说“从军,管饭”,周围的人口自然是一呼百应,踊跃参军。至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那就难以保证了。孔子曾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唐廷目前最急的事情其实不是强兵,而是足食。德宗继位以后,就清清楚楚地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改革税制,扩大收入上。现在的唐廷没有了东南的税赋,钱粮来源只局限于关中附近的狭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