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河西光复!

在沙州,张议潮没有理会唐廷葫芦里做的这些文章,他早已下定决心,要用尽全力夺占吐蕃人控制下的凉州,完全光复河西州县,然后是安西、北庭,马不停蹄,直到完全恢复昔日盛唐的旧疆!

这一决定,近乎于孤注一掷。打下凉州的困难远比想象中要大,吐蕃帝国灭亡后,各路残余势力纷纷溃散到了凉州,和凉州本地的各类蕃族一起盘踞城中。而归义军的内部,真正的主力其实只有瓜沙二州的汉家儿郎。张议潮将归义军的全部主力聚集起来,凑出七千兵马,全都押在了凉州。

河西的战争还在继续,归义军衣不解带,马不释鞍,将军百战死,战争一打就又过了一个十年。自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开始,张议潮派遣侄子张淮深东征凉州。由于人数不占优势,与吐蕃军队整整经历了三年的拉锯战。凉州集结了大批的吐蕃军队,这七千汉家儿郎浴血奋战,其赫赫兵威所到之处,归义军的战歌震动寰宇。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三月,归义军终于攻克凉州,彻底将吐蕃赶出了河湟。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又一封捷报从河西一路传到了长安:张议潮已令麾下的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等城,收复了大唐失去一百余年的北庭疆域。同年十月,张议潮又大败吐蕃军,斩杀论恐热,传首京师。

论恐热的死标志着不可一世的吐蕃帝国从此衰亡。大唐与吐蕃打了两百年,这场百年战争终究还是大唐笑到了最后。此时陇右、河西、北庭等昔日失去的国土,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再度被大唐收复。

至少是形式上的收复。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自沙州举义时算起,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归义军交给侄子张淮深,自己亲身入朝,觐见天子。

这个决定当然也是在归义军内部复杂的情势下做出的。侄儿张淮深是张议潮留在长安做人质的哥哥张议潭的儿子。当初张议潭入朝前,与张议潮之间也许就有过一番承诺,此后张淮深隐然是归义军中的二把手,被作为继承人培养。随着归义军的壮大,张淮深的影响力渐渐有了盖过张议潮本人的势头。不久之前张议潭在长安去世,张议潮便顺水推舟申请入朝,接替哥哥担任归义军在长安的人质,这也是避免内部矛盾进一步升级的无奈之举。

尽管如此,张议潮选择入朝为官的这个念头,也来源于他内心最深处的一个愿望——离开他生活了一辈子的河西,去长安看一看。

长安,是他从孩提时代起听了无数遍的地方,不知汇聚了多少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传奇。他已经快七十岁了,在人生中最后这段岁月里,他要实现儿时起就深藏在心中的梦想,去看一眼那座伟大的城市,看一眼那座辉煌的大明宫。

这一年,张议潮委任张淮深为节度留后,动身出发。他一行穿过生机复苏的河西走廊,进入肥沃的关中平原,抵达了长安。在这里,张议潮受到了唐廷君臣的热烈欢迎,随后被授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宅,加官为司徒。

五年后,已经七十四岁的张议潮在长安安然去世,走完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直到千年以后,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还留下了他的身影,铭记着他与沙州豪杰们所创下的丰功伟绩。

这些功业最终也随着时代随风而去,随着大唐的彻底衰落,归义军将在四面八方蕃族势力的侵犯下沦陷,但历史却依然记得,这是属于大唐的荣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