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字不提的还有,李忱即位后唐廷在吐蕃的情报网变得一塌糊涂,连沙州被唐人张议潮夺占这种大事都毫不知情,直到悟真一行抵达长安时方才如梦初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八月,新收复的“三州七关”地区推选出的士绅代表在唐廷的组织下,来到长安拜见天子。李忱在延喜门楼上会见了这些父老乡亲们。李忱一番致辞后,这些陇右父老欢呼雀跃,纷纷脱下身上的胡服,换回了大唐士民所穿的冠带。一起围观的长安群众大为鼓舞,高呼万岁。这场盛大的作秀,在一片祥和欢快的气氛下圆满成功。
这样的氛围,李忱必须要好好利用。他随即下诏,招募百姓前往陇右开荒耕种,朝廷免除陇右新开辟边疆的五年租税。这也是一道动员令,唐廷号召西部边疆各道、各镇,积极收复边境地区陷落于吐蕃的国土。
一时间,全国的氛围都被带动了起来。朝廷号召开拓“新边疆”的诏书让整个帝国都大受鼓舞,一股春风袭来,帝国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盛世。
从德宗年间李泌定下封锁突厥的外交战略以来,吐蕃的国势终于不可遏止地走向了毁灭。逻些的赤德云丹和雅砻的朗德峨松之间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吐蕃在境内各个地区的统治。墙倒众人推,不仅河西的唐人揭竿而起,吐蕃境内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当地民族的反抗,从川西的康区到安西的于阗,各地的起义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
论恐热在河西残暴的行径也让他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为此论恐热不得不向唐廷请降,请求入朝觐见。但入朝之后,论恐热态度倨傲,还想请唐廷封他为河渭节度使。这个请求唐廷自然不会答应,论恐热只得怏怏不乐地回归廓州(今青海化隆)。
论恐热降而复叛,进退失据,明眼人都能看出,吐蕃在河湟地区的统治已经全面崩溃。
而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河西地区的回归,也让这股收复失地的东风卷起了新高潮。
高僧吴洪辩在担任沙州僧统之后不久便圆寂了,但他为张议潮留下了一支精锐的僧兵、一大批精干的部将、参谋。有了这支僧兵打底,张议潮组建的沙州军军纪严明,一时在河西所向无敌。短短几年时间,张议潮趁着吐蕃内部动荡,论恐热众叛亲离之际,发兵攻略河西诸州。论恐热叛离大唐回到廓州之后不久,张议潮的大军便浩浩荡荡地杀来,如风卷残云一般席卷了整片河西地区。从玉门关到青海湖,张议潮大军所到之处,河西唐人和回鹘、吐谷浑部落便群起响应,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州尽数被张议潮收入囊中。只剩下凉州(今甘肃武威)、渭州(今甘肃陇西)等少数几个据点仍在吐蕃手中。
沙州通往长安的路已经被打通。
就在悟真、高进达奉表归降之后不久的大中五年(851年)十月,又一批来自沙州的使节来到了长安。这次他们不用绕一个大圈兜兜转转地走了,而是直接经由刚刚被光复的河西走廊,光明正大地前往长安。这支使团规格更高,由张议潮的哥哥张议潭带队,向天子敬献了瓜、沙等十一州的图籍,并代表弟弟张议潮将河西十一州归入大唐版图。
时隔上百年,河西走廊这一战略要地再度归入大唐,这实在是难得的功勋。天子李忱下令,在这归顺的河西十一州设置一个新的节镇,取名为“归义军”,封张议潮为兵部尚书、归义军节度使,全权掌管这十一州的行政军务。而张议潭此后留在了长安,既负责维持唐廷与归义军之间的关系,也是充当归义军留在长安的人质。
这样的安排,也折射出了归义军与唐廷之间微妙的关系。
对唐廷的君臣们来说,张议潮的势力与朝廷唯一的相通之处,就是他们说同样的语言了。河西地区被吐蕃同化多年,风俗、文化已经与大唐内地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隔阂。张议潮再忠心,终究也是个不习王化的武人,能与河朔藩镇相比较,已经是再抬举不过了。既然唐廷不遗余力地防着河朔藩镇,自然更要提起十二颗心,防着归义军的张议潮。
唐廷对张议潮的任命充满了玄机:没有任命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而是任命为新设的“归义军节度使”,意思就是张议潮归义军的权力仅限于河西十一州的范围内,要是超出这个范围,到了尚在吐蕃人手里的河西重镇渭州、凉州,便不属于张议潮的归义军,唐廷另有安排。一句话,唐廷不希望归义军继续扩张,妨碍唐廷自己的“收复河湟大计”。
经历了中央与藩镇一百年的钩心斗角,唐廷已经不再对藩镇军人有真正的信任了,哪怕对方是不辞千里回归中土的归义军,是拯救了河湟数十万百姓的英雄,唐廷依旧对归义军有着千百般的顾虑。唐廷与归义军之间,就像是人质关系,相互裹挟,又相互掣肘,一旦撕破脸面,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