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十二月,河东战场的交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河东军刚刚攻克石会关,成功打通了通往泽潞的门户,进逼榆社城。由于需要分兵驻守石会关,前方兵力不足,河东军频频请求增兵。唐廷下令,从河东镇后方抽调两千人,火速增援前线。
此时太原已无兵可调,新任河东节度使李石不得不从戍守北方横水栅防备回鹘的三千士兵中抽调一千五百人,由都将杨弁率领,驰援榆社。二十九日,戍兵来到太原。按惯例,士兵出征,每人发二匹绢,然而太原城中储备告罄,李石多方搜罗,甚至拿出个人积蓄,也只够给每名戍卒发一匹绢。国难当头,勒紧裤腰带也是可以的,但士兵们有个小要求,希望过了新春佳节再出征。可前方战事紧急,监军宦官毫不松口,再三要求这支部队立即出发。
都将杨弁是个野心勃勃之人,看到城中空虚,军心忿怒,立即煽动士卒发动叛乱,杀回到太原城中,赶走了节度使李石。杨弁占领太原后自封为太原节度留后,联络上刘稹,与他约为兄弟,结盟共同抵抗朝廷。
刘稹未平,太原又乱,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之上又一次阴云笼罩。原本就对开战之事颇有微词的朝中大臣旧调重弹,又一次讨论起了是战是和的问题。不少谏官进言,认为泽潞、太原两地都应该罢兵休战,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忠武节度使王宰也从前线上言,建议招降刘稹,并表示他已经和刘稹进行了前期沟通,若是朝廷同意招安刘稹,刘稹便立刻提交降表。
一时间,舆论纷纷扰扰,平定泽潞大有中止之势。
在近乎一边倒的舆论下,天子李炎也沉默了,等待着宰相们争论的结果。所有压力都落在了李德裕一人的身上。李德裕当然明白,战事一开,断不能以这样妥协的结局收场,否则有了一个刘稹,便有张稹、王稹、李稹接二连三地冒出来,越来越多的藩镇会尝试公然割据,到时候唐廷疲于应对,帝国的秩序就彻底崩塌了。但是,当大多数人都认为要妥协,要招安时,力主坚持的少数人就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包括平叛失败、局势恶化乃至彻底崩盘。
而李德裕最终扛下了所有,他在天子和朝臣面前力主坚持,核心就是两个字:不退!
在中书门下,李德裕沉思良久,写下了三份文书。
第一份,是给天子的上奏,力陈继续平叛的必要性,建立奇功指日可待,万不可以因为太原的兵变而有所动摇。
第二份,是以朋友身份,写给前线大将石雄的密信,告诉石雄:若是王宰真的与刘稹和谈,那石雄眼看就要到手的平叛大功就会付之东流了。是否继续坚持平叛,就请石雄自己看着办!
第三份,则是以中书省的名义写给王宰的信,信中严厉斥责了王宰这种私自议和的行为,并向王宰强调:若是以后刘稹再有书信寄来,应当立刻烧掉,除非刘稹自己把自己绑着投降,其他一概不理。
这时,前往太原勘查形势的宦官马元贯返回长安,向天子和朝臣们报告了他在太原看到的场景:“杨弁的叛军声势强大,都是身着铁铠的精锐步兵,队伍延绵十五里。”
没想到短短几天,杨弁竟有如此声势。朝臣们听了,本来稍微安下的心又恐慌起来。李德裕冷笑一声,责难道:“杨弁叛军占领太原,本来就是因为河东兵力不足,李石不得已才从北方抽调了这一千五百人。这几天时间,怎么可能招到这么多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