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高潮之后的反高潮

李恒拿着手中田布送来的密报,心如死灰。听说田布临死前让部下冒死送出这封信后,最后一次前往他父亲田弘正的灵前祷告,随后抽出尖刀,刺入了自己的心脏。“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这是田布临死前最后说的话。

河朔三镇再度大乱,恢复到了割据的状态。朱克融占据幽州,史宪诚占据魏博,王庭凑占据成德,成了冉冉升起的河朔新星。此时距离唐宪宗重新恢复统一,才过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局势崩塌,内政失败,这一切的主要责任在李恒自己,他错误地估计了局势,也错误地任用了大臣,他执掌大权以后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

但是,李恒并没有因此改变作风,励精图治,而是继续安享宴饮欢歌、田猎马球。从小生长在安逸的温柔乡中,李恒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他只能把自己包装在太平天子的假象里,好让自己能够逃避如今日益崩坏的现状。这种近乎疯狂的游乐,最终让李恒的身体提前出了问题。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一月,在一场宫廷马球赛中,李恒因为一位宦官坠马而受惊,回到殿中休息的时候,忽然双脚不能履地。困扰了几代大唐天子的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化身为一场卒中,让李恒再也无法移动自己的身体。

病中的李恒开始和父亲宪宗一样,迷恋起了金石之药,但这一切反倒加速了他的死亡。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卧床一年多的李恒驾崩于寝殿,年仅二十九岁,史称为“唐穆宗”。

皇太子李湛在穆宗的灵柩前继位,并在次年改元宝历。此时河朔再度割据的局面已经成了事实,而唐廷人才凋零,吏治混乱,再也没有能力去挽回这一局势了。

一场壮丽的中兴运动,就以这样一场反高潮而告终。

宝历三年(公元827年)的春天,白居易在扬州,与刘禹锡第一次见面。

他们二人是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而且还都是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生人,但阴差阳错,这么多年来一直无缘见面。二十三年前,德宗驾崩,刘禹锡跟着王叔文搞革新,白居易只是一个普通的“京漂”,混迹长安,艰难准备科举。后来白居易中了进士,开始崭露头角,刘禹锡因为王叔文被牵连,贬谪在了巴蜀之地。后来,白居易也因为得罪人被贬谪到了江州,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再之后,白居易调任苏州,而刘禹锡也结束了贬谪,在白居易和刘禹锡已经五十五岁的时候,两位诗人恰好都在江南,终于戏剧性地相识了。

扬州的酒席之上,白居易为刘禹锡吟唱了当年他贬谪江州时所写的《琵琶行》,借着酒意,大谈了一番那位琵琶女的风姿与琴技。刘禹锡则带着一如既往的傲气,说了他当年借回京在玄都观赏桃花之际,吟了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来嘲讽在座朝官们的故事。两人都是孤傲的君子,攀谈之下,一见如故。

他们说着笑着,渐渐地有了醉意,最后哭了起来。

他们同一年出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若是两人易地而处,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命运?现实如此残酷,这些年虽然他们遭际不同,但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人,都有满腔的抱负无法施展。

酒酣深处,白居易情不自禁地拿着筷子敲打杯碟,作起了诗歌: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唱到最后,白居易的眼眶又一次红了。他想起了当年曾与他无话不谈的朋友元稹,元稹头脑活络,善于结交宦官权贵,一度成了宰相。两人的道路不再相同,白居易渐渐与元稹有了隔阂。白居易以为此生再也找不到心意相通之人,却没想到在扬州城里,他能再次拥有一位知己好友。

刘禹锡擦了擦泪,也作诗相和: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他们二人手拉着手,拥在了一起。各自的心意都写在诗中,二人不言自明。他们都曾梦想着为大唐出力,再造一个太平盛世,可梦想却在冰冷的现实前被砸得粉碎,他们成了被时代所抛弃的人。如今已是新的一朝天子,又会有更多的帝国新星冉冉升起,可这些都与他们无关了。

他们想要为大唐效力,可大唐还需要他们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