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热血的救国同盟

众人退去之后,李诵留下了王叔文,询问方才不说话的缘故。王叔文答道:“我承蒙太子的钟爱,只要发现问题,怎敢不告诉太子闻知!太子的职份应当是省视进食、问候平安,最好不要谈外间的事情。陛下在位的时间长了,如果怀疑太子收揽人心,太子怎么为自己解释呢?”

这番话让李诵如梦初醒,眼泪都涌了出来:“非先生,寡人无以知此!”李诵打心眼里佩服这位略微年长的同龄人,并一起立下了改变天下的志向。

这是以王叔文为首的“救国同盟”的肇端,接下来,将有一批热血满腔,想要重振大唐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与王叔文一同领导这个救国同盟的,是同为翰林待诏的王伾。王伾的特殊专长是书法,平时陪着太子李诵一起练习隶书,所以也成了李诵掏心窝子的近臣。

皇帝李适的寿辰时,太子李诵敬献了一尊佛像作为贺礼,皇帝让翰林学士韦执谊为佛像撰写赞文,并让太子赐下金帛作为润笔的酬谢。随后,韦执谊亲自来到东宫,拜谢太子。

程式化的一番行礼、答谢之后,韦执谊与太子双目相对,一时间尴尬地沉默了。他们年龄相差并不大,也都是沉稳谨慎的性格,虽然他们相互知道彼此的政治见解,但谨慎起见,都选择了先不开口。

韦执谊也是少年得志的年轻人,二十多岁时便成了翰林学士。他虽然也是支持变革的革新派,但身为翰林学士,同时又是当今天子的心腹秘书。这一层身份,让韦执谊不敢轻易向太子表露心迹。

冷场了好久,还是太子先开口打破了沉默:“学士知道王叔文吗?他和学士一样,是一个伟才啊。”

聪明人说话,说一半就行。太子这话里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差拎着韦执谊的耳朵直接说:东宫与翰林学士联系不便,以后要联系,可以通过王叔文。韦执谊是聪明人,这层意思自然明白,拜别了太子之后,便与王叔文展开了联系,随后倾心结交,成了救国同盟中的死党。

太子虽在王叔文的帮助下,笼络了一批革新派的年轻人,但这所谓“救国同盟”中的成员,都不在核心决策圈里。而韦执谊作为翰林学士,恰恰能够接触到最机密、最核心的信息情报。当韦执谊加入救国同盟后,这个小小的兄弟会有了最实时的情报,一时间实力大增。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的冬天,整个救国同盟人才济济。在王叔文激情四射的领袖魅力之下,一大批心怀热血的年轻人渐渐集中在了东宫门下。他们约定为生死相交,做患难与共的朋友,共同扶危助困,团结在太子李诵的领导下,为大唐的革新与再度崛起而奋斗。

王叔文甚至帮助李诵安排好了未来这些人的发展规划。

左司郎中陆淳(后来改名为陆质)是大文豪、思想家,帝国第一笔杆子,在文坛德高望重,以后能成为秘书团队的领导,也能成为新朝廷的吉祥物。

左拾遗吕温、宗室子弟李景俭,都是博闻强记、身负韬略之人,以后可以成为朝廷的权谋之才。

韩晔、韩泰,乃是将门之后,武功兵法都是一绝,以后可以成为坐镇一方的大将。

而王叔文最为欣赏,也最为之得意的,则是他挖掘出的两位旷世奇才——柳宗元、刘禹锡,此时他们还只是小小的监察御史,但独具慧眼的王叔文一眼看出了这两位年轻人的前途,必定能成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帝国宰相!

后世称他们组建的这个小团体为“王叔文集团”。这是一个秘密的同盟,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大,他们有着自己内部交流的一套黑话,还有着独特的交流渠道,他们每天都围在一起,秘密地讨论着天下大事,通宵达旦,热血沸腾。他们是最亲密的战友,最知心的同志,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梦想——再造大唐。

昔日深受人们爱戴的前任宰相陆贽仍旧被贬在忠州(今重庆忠县),忍受着当地湿热的瘴毒,也让革新派忧心不已。他们听说,皇帝的健康状况开始一天天恶化,这也让他们日益焦急起来,心中无比希望上天能让他们早点有机会一展身手。

他们已经把所有的计划都安排好了,一切就等那一天的到来。

可是,上天再次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九月,正当雄心勃勃地准备即将到来的革新之际,太子李诵忽然摔倒在了殿中,随后便再也没有爬起来。两百年来困扰着李唐皇室的遗传疾病再次降临在了李诵的身上,多年来体弱多病的他积劳成疾,终于引来了心血管病变导致的中风。在太医全力抢救下,李诵保住了一条命,却瘫痪在床,再也不能说话了。

太子李诵,倒在了即将继承皇位的前一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