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最后的大唐安西

在这里,悟空遇见了出使西域的唐廷宦官、宣慰使段明秀,于是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悟空随同段明秀的队伍一起离开庭州,动身前往长安。

鄂尔多斯草原风光绮丽,远方蓝天之下,但见阴山连绵而巍峨。悟空随同唐廷使团一路返回。就在返回的途中,悟空听说了吐蕃大举进攻北庭的消息:趁着回鹘的合骨咄禄可汗去世,回鹘汗国内部根基不稳,可汗家族药葛罗氏内忧外患之际,吐蕃纠结起葛逻禄、白服突厥,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北庭。暂时平静了几年的安西与北庭,再度飘起了烽烟。

抵达长安之时,已经是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二月了,由于身上携带着佛牙舍利,悟空受到了信奉佛法的京城达官贵族的盛情欢迎。

但是,来自西北的坏消息也接踵而来。就在这一年,北庭与回鹘联军被吐蕃大军击败,庭州陷落。北庭大都护杨袭古率领残部败退西州,随后又一次被击败。杨袭古与最后的一百六十员北庭军,也被恼羞成怒而翻脸的回鹘将领杀害。耸立于天山以北近百年的北庭都护府,终于在吐蕃大军的穷穷追击之下灰飞烟灭。

北庭陷落之后,安西与回鹘的连接通道再度断绝。随着一声急报,吐蕃与葛逻禄人的大军进犯安西四镇,于阗城不幸失守,引得朝野再次震惊,之后安西四镇将士们的动向与行踪,便再次音讯隔绝。

安西与北庭的新闻在长安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不过很快就重新归于平静。这要得益于李泌当初定下的外交国策,在回鹘、南诏南北两翼的支持之下,大唐的西部防线异常地稳固。唐廷几次派遣使节从海路出使大食,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食在中亚的将领们开始向吐蕃发起战争,与大唐东西两边遥相呼应。吐蕃帝国终于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大举兴兵进攻北庭之后,吐蕃大半的兵力被派往西边抵御大食,对东方的大唐已经没有力量掀起新的一场全面战争了。

到了这个时候,安西究竟是否还在抵抗已经不重要了。对于长安的百姓来说,安西实在太远了,远到无法切身体会那边的处境。经历了泾原兵变的苦难,从唐廷君臣到长安百姓,都对这帮军纪差、脾气大的安西兵产生了厌恶情绪。与其继续关注安西将士们的情况,还不如多顾及一下自己家的柴米油盐。

毕竟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

只是,如果人们像悟空这样,亲身走过安西的古道,登上龟兹的城墙,与安西将士们攀谈一番的话,便决不会再轻视这群安西大头兵。

他们或寻求发财的机会而出来冒险,或犯罪逃亡而背井离乡,多年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故土,来到安西。他们不通文墨,不讲礼仪,军纪败坏到远近闻名。多年来失去大唐本土的后勤支持,他们衣衫褴褛,犹如一群拿着刀枪的乞丐,平时见着,绝对不会让人将他们与精锐之师联想在一起。可是一旦烽火点燃,敌军来袭,战鼓响起,他们就立刻抄起武器,冲向城头,毫不畏惧地迎战来敌。

那一刻,他们是天下最为勇敢的武士。

此时没人能想到,在没有本土的支援、没有后勤的保障、没有后备的兵力,甚至本地的于阗等国贵族都相继投敌的情形下,安西军依旧坚守了二十年。

808年,是大唐元和三年,但因为与故土音信隔绝,在安西,人们依旧把这一年记作贞元二十四年。在龟兹城上,老旧斑驳的战旗猎猎飘动,从阿拉山口吹来的凛冽寒风沿着城墙卷过。城头之上,有人低声唱起故乡的诗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歌声苍老而悲凉,安息军阵之中,但见白发飘扬,银须拂动——守军皆是老兵,自他们年少时来到这里,就再也没有回过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