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三月的长安,又到了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自泾原兵变以来,关中地区就陷入了长久的饥饿当中。
长安城原本有上百万人口,汇聚了从极东之地到西域诸国的商旅行人,是华夏之地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城市。经历数次战乱之后,虽然人口离散,但仍留着数十万人口。区区关中之地的粮食产出,早就不足以支撑这样一座大城市的人口消耗。所以自中唐以来,朝廷就极为仰赖江淮地区供应的米粮。江淮的米粮沿着运河输送到黄河,再沿着黄河向西,入渭河或者广通渠,一路送往长安,这条航路成了帝国的生命线。
淮西李希烈造反以来,漕运被切断,江淮地区的粮食物资运转极为困难,再加上朱泚造反后,东南地区的藩镇为了不把财赋留给叛军,都逐渐停止了米粮的运输,长安城许久没有粮食输入,只能消耗原本的存粮。
而到了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三月,原本的存粮终于消耗殆尽了,长安城宣告断粮。
这一段饥饿的日子里,长安城的居民百姓们都瘦成了一道道闪电。不管是平民还是士兵,街上放眼看去,人人饿得又黄又黑,面目浮肿,行动迟缓,摇摇欲坠。人们想尽办法找吃的,什么观音土、野菜根、芜菁、虫蚁,全都饥不择食地放进嘴里。那些神策军原本也是养尊处优的老爷兵,如今军饷枯竭,更是怨声四起。有的禁军士兵走在大街上,径自脱下头巾大喊道:“把我们约束在军中,却不给我们吃的,难道我们都是罪犯吗!”
昔日车水马龙的东市和西市,如今已经门可罗雀。人们最想要的是吃的,而偌大的长安城,哪里能搞到粮食?
面对长安城的饥荒,大唐皇帝李适心忧如焚。
毫无疑问,虽然朝廷的粮仓空了,但李适手上还有不少粮食。这些粮食都藏在皇室自己的内库中,是皇帝自己的战略储备粮,轻易不能拿出来。可是,怀揣着这些粮食,李适整日提心吊胆,担心消息一旦走漏,会引来京中士兵们的愤怒,再一次把皇城给掀翻了,闹出一场新的“泾原兵变”来。
泾原兵变时他们仓皇出奔的噩梦依然历历在目,李适做梦也会被吓醒,担忧着自己的未来、长安的未来。
就在李适最为焦急的时候,来自东边的快马传来了天大的好消息——
陕虢观察使李泌报告,江南的大米三万斛已经到达陕州,即将抵达长安!
“三万斛大米即将抵达长安”,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背后不知有多少人付出的努力。粮食从关东运往关中,要经过大运河,大运河要打通,得先稳住淮西和淄青。这批米粮一路重兵戒备,好不容易送到了中原。但到达黄河三门峡天险时,船只难以行走,照样需要陆路运转。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年初,京中存粮告急,大批物资积压在陕州、三门峡一带运转不出,而这里正是陕虢观察使、水陆运使李泌的辖区。李泌向朝廷请示,要在集津到三门峡之间,凿穿山石,开辟出一条十八里长的“高速车道”,以避开三门峡天险,衔接两边的水运。
这个动议经过唐廷批准之后,立刻组织实施了。一个月间,高速车道开凿完成,投入使用。不久之后,便运来了江南的三万斛稻米,解了长安城的燃眉之急。
兴奋的李适听到消息,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激动之下,他直奔东宫,找到太子李诵高兴地说道:“米粮总算运到了,你我父子二人能够活下去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特意让人去街市上买了酒,回宫畅饮,以庆祝这个绝好的消息。
随即,宦官们带着天子的口谕来到长安的各个军营,向将士们宣布,连月来拖欠的军饷,将会一次性足额发放,请将士们稍安勿躁!饿得差点要发疯的士兵们登时欢呼起来,“圣人万岁”的呼声响彻了整个龙首原。
江淮稻米运到之后,整个长安总算是渡过了这一劫。不久之后,关中的冬小麦熟了,有个不错的收成。这几日饿得全身浮肿的百姓们拿到了盼望多时的米麦,全都欣喜若狂,整个长安城都飘着甜美的饭香,百姓们都在狼吞虎咽地吃着,直到吃不动为止。连日饥饿的人骤然吃撑,对身体的伤害更大,不少人吃得太多,胀破了肚皮,不幸去世。
直到几个月以后,长安城中的人们才从饥饿时节又黄又黑的肤色中恢复过来,重新找回了帝都人本来应有的温润和优雅。尽管长安城依旧繁华热闹,但是人们的眼睛里,却有一样东西再也没有了,那便是盛唐时代最后残存的一丝骄傲与从容。
像过去的几次一样,李泌,这位玄宗时代就声名卓著的老臣,如今在关键时刻又一次解救了大唐。